游戏百科

多元阵地筑暖巢慈善聚力护桑榆——黔西南州多举措构建老年人服务体系

志愿者开展入户慰问

老吾老驿站为乡村老人举办集体生日会

“以前看病要跑医院,吃饭只能对付了事,现在驿站能健身,食堂有热饭,这日子比蜜甜!”家住普安县茶源街道的72岁老人孙留芬的感慨,道出了当地老年人的共同心声。

近年来,黔西南州以各类养老服务阵地为支点,联动慈善资源与社会力量,构建起“驿站服务有温度、助餐保障接地气、基金兜底强支撑”的老年人服务体系,让银龄生活更有品质、更具幸福感。

双站联动:织密健康与文化服务网络

黔西南州精准对接老年人健康管理与精神需求,通过“老吾老驿站”与“长者无忧养老驿站”协同发力,打造“日常照料+特色活动”的服务矩阵。

“老吾老驿站”作为覆盖广泛的基础性服务平台,以“政企社联动”模式延伸服务触角,由省慈善总会资助、州慈善总会承接,联合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具体实施,目前已在兴义、册亨、晴隆、普安等多地落地。驿站聚焦健康守护核心,开展“操操有效,益寿延年”健康小组活动,通过专业指导帮助老人养成锻炼习惯,仅2025年5月就开展70场常规活动,服务老年人4300人次。针对特殊节点打造特色服务:护士节联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免费血糖、血压检测;母亲节举办集体生日会弥补亲情空缺;劳动节组织文明实践活动,联动环卫工人、医护人员等群体共融。普安县斗弹达吟社区驿站还开设手工艾草锤制作等传统养生活动,既锻炼老人动手能力,又传承文化习俗,让驿站成为“健康加油站”与“社交大平台”。

“长者无忧养老驿站”则以“精准化+深度服务”为特色,在兴义市纳录村打造标杆项目。由州慈善总会出资购买服务,采用“社工+社区社会组织+志愿者”的协同模式:社工统筹策划服务,老年协会动员本土力量,志愿者提供贴心帮扶,形成专业高效的服务闭环。驿站开设“银龄课堂”系列课程,从健康养生、安全防范到法治宣传、实用技能全覆盖,还成立了21人的银龄文艺队,通过唱歌、打金钱棍等特色活动丰富精神生活。自2024年9月运营以来,已开展常态化服务73次,服务超9000人次,用精准服务筑牢幸福底线。

助餐服务:让老年人就近吃上暖心饭

针对老年人做饭不便、用餐单一的痛点,黔西南州以“慈善护老幼”理念打造社区食堂,让热饭热菜成为最实在的关爱。

在普安县茶源街道斗弹达吟社区和兴义市洒金街道康平社区,“宝贝爸妈食堂”和“爱心食堂”每日供应三菜一汤,菜品定期轮换,既保证营养均衡又贴合老年人口味。

78岁的刘家艳老人说:“不用自己开火,每天都能吃到新鲜的饭菜,还很热闹。”

食堂运营依托慈善资源与社区力量双重保障:一方面链接爱心企业捐赠食材,降低运营成本;另一方面由社区志愿者协助管理,引导身体健康的老人参与力所能及的工作,形成“互助共享”的良好氛围。目前,这类社区食堂已成为易地搬迁安置点的标配服务,不仅解决了老年人用餐难题,更通过共同进餐搭建起邻里交流的桥梁,让独居老人不再孤单。

社区基金:激活养老服务新动能

黔西南州以社区基金为纽带,构建“资源筹集——精准帮扶——持续运营”良性循环,支撑老年人服务。

在兴义市纳录村“长者无忧”项目中,驿站协助运营社区基金,采取制定管理制度、互联网募捐、排查困境老人等举措,链接物资、动员志愿者参与服务。基金运作坚持“需求导向”,通过问卷调研、入户探访等方式,建立50个老年人档案,精准掌握困难群体需求。针对突发困境开通“绿色通道”,如帮助慢性病患者购置器具等。此外,基金还支持驿站活动与志愿者培训,去年举办了“银龄趣味运动会”“万峰林秋游”等活动,让慈善资源转化为老年人的幸福感。

在州慈善总会执行的“老城社区慈善基金项目”中,项目协助成立并运营社区基金,开展慈善宣传活动,呼吁社区居民参与到为老服务中。如链接视光中心资源为老年人开展公益护眼活动;组织社区老党员共庆“八一”建军节,提升社区老党员的获得感等。

多维赋能:构建“阵地+服务+资源”助老生态

黔西南州的老年人服务实践,形成了可复制推广的宝贵经验。在服务阵地建设上,坚持“广覆盖+高品质”结合,既有普惠性的“老吾老驿站”,又有精准化的“长者无忧驿站”,满足不同群体需求;在服务供给上,聚焦“刚需+精神”双重维度,从吃饭、看病等基础保障延伸到文化、社交等品质服务,实现“老有所养”到“老有所乐”的升级;在资源整合上,构建“慈善引领+社会参与+社区自治”的格局,通过基金撬动、志愿者联动,让服务既有政策支撑又具民生温度。

如今,在黔西南的城乡社区,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像孙留芬一样,在驿站里找到乐趣,在食堂里吃出温暖,在基金帮扶下解除忧愁。这些扎根基层的服务实践,正用点滴温暖汇聚成养老服务的“黔西南样本”,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在夕阳时光里感受幸福与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