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安世半导体声明了   11月2号,安世中国通过官微发布致客户公告函称,安世中国区

安世半导体声明了   11月2号,安世中国通过官微发布致客户公告函称,安世中国区已建立充足的成品与在制品库存,可以持续满足广大客户直到年度及更长时间的订单需求,供应链安全稳定可靠。   要弄明白这则公告的分量,得先回头看看一个月前那场搅得全球汽车业坐不住的断供风波。   安世半导体在车规级功率半导体领域排全球前三,不管是车载传感器还是汽车动力控制系统,只要是造汽车的,几乎都离不开它的芯片。   而安世在中国的产能布局,其实是它全球业务的 “命脉所在”—— 单说广东东莞的工厂,光负责芯片封测这一环的产能,就占了安世全球的 70%,一年能出 500 多亿件成品;   整个中国区的产能加起来,更是占到安世全球总量的 80%,而且中国市场贡献的销售额,直接占了它全球的一半。   可到了 10 月下旬,荷兰安世那边突然撂了话,说东莞工厂 “没遵守付款条款”,一下子就停了晶圆供应。   要知道,之前荷兰那边给东莞工厂供的晶圆,占了中国区需求的 70% 到 80%—— 这一下等于掐住了关键环节,外界立马就乱了。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急着发警告,说要是到 10 月底还解决不了,欧洲汽车产业链至少得停 3 个月,光损失就得超 200 亿欧元,还有 10 万个工作岗位要受影响;   大众的采购总监干脆明说,手里的芯片库存顶多撑三周,德国的工厂都快开不了工了,宝马、奔驰的新能源生产线也跟着停了下来。   现货市场更乱,像是低压 MOSFET 这种常用芯片,价格从 1.2 元直接飙到了 4.8 元,一下涨了 3 倍。   就在这最紧张的时候,北京时间 11 月 2 号,安世中国通过官方微信发了封致客户的公告,算是给所有人递了颗 “定心丸”。   公告里说,中国区已经备好了足够的成品和还在生产中的半成品库存,不光能撑到今年年底,就算再往后延一段时间,也能满足客户的订单需求,供应链肯定安全稳定。   这话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公告里没绕弯子,直接点破了关键:根本不是中国区违约,反倒是荷兰安世还欠着东莞工厂 10 亿元的货款。   而且这次备好的库存也不是小数目,光现成的货和在产的半成品加起来就有 10 亿的规模 —— 就算荷兰那边彻底断供,撑到明年都没问题。   更巧的是,公告发布的前一天,商务部刚好有个表态,说 “欢迎相关企业申请出口豁免”。虽然没明说针对谁,但结合之前的贸易协议,懂行的都能看出来,这是在给安世中国的出口通道松绑。   这 “政策 + 库存” 的双保险一落地,市场马上就有了反应:48 小时里,之前疯涨的芯片价格直接跌了 30%,华强北那些之前囤货抢货的贸易商,现在反过来主动降价抛货,就怕货砸在自己手里。   可能有人会问:就算库存能撑到明年,用完了之后呢?荷兰断供留下的晶圆缺口,总不能一直空着吧?其实不用担这个心,中国半导体产业早就有了底气。   国内的厂商已经顶上了 —— 中芯国际今年四季度的成熟制程产能里,有 15% 都是给安世东莞工厂的订单,单这一笔,就能给中芯多带来好几亿的营收。   除了中芯,华虹半导体、鼎泰匠芯这些企业也在给安世中国供货,比如鼎泰匠芯,现在每月 2 万片的晶圆产能已经开足了马力,专门补荷兰断供的缺口。   安世中国自己也没闲着,正在抓紧验证新的产能渠道,而且明确说了,明年就能实现无缝衔接,到时候就不用再依赖欧洲的晶圆了。   往长远看,更不用慌 —— 国产功率半导体的替代早就跑起来了。比如士兰微,他们那条 8 英寸的 SiC 功率器件生产线,12 月就要开始试生产;   而且他们新出的二代 SiC 芯片,良品率比老生产线高不少,到 2026 年就能大规模供给车用市场。   现在士兰微的 6 英寸生产线,每个月能产 9000 片芯片,用这些芯片做的电动车主驱模块,已经给 4 家车企送了 5 万只样品,车企反馈说,完全能替代安世的同款产品。   还有新洁能,他们 12 英寸的产线,产能利用率已经到了 98%,手里的车规级 IGBT 模块订单,都排到 2026 年一季度了。   其实荷兰安世这步棋走得挺僵 —— 他们手里是有德国、英国的晶圆工厂,但芯片封测这个关键环节,命脉却攥在我们这儿。   东莞工厂那 4000 名员工的产能,不是说找个替代厂就能补上的。更关键的是,半导体要用的关键材料合成金刚石,全球 97% 的产量都来自中国,荷兰这一断供,反而给了国产厂商更多机会。   现在欧洲的车企都在往中国供应链靠:大众已经和士兰微签了 2026 年的供货协议,宝马更是把中国产 SiC 模块的验证周期,从 12 个月压缩到了 6 个月,就怕跟不上中国供应链的节奏。   现在的供应链早不是靠某一家企业单打独斗就能撑起来的,关键看谁有自主可控的产能,谁能搭建起抗风险的产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