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后,七万多匹日本军马成了烫手山芋!这些东洋马可不是普通牲口,当年小鬼子为了养它们可下了血本。从阿拉伯引进种马,在北海道搞专业马场,硬是把日本土马改良成能拖大炮、跑山路的战争机器。最绝的是1941年,鬼子一个联队光军马就配了一千多匹,比人还金贵。 抗战胜利后,七万多匹日本军马成了烫手山芋!这些东洋马可不是普通牲口,当年小鬼子为了养它们可下了血本。从阿拉伯引进种马,在北海道搞专业马场,硬是把日本土马改良成能拖大炮、跑山路的战争机器。最绝的是1941年,鬼子一个联队光军马就配了一千多匹,比人还金贵。 1945年日本投降,南京受降现场那份清单上,军马一栏赫然写着七万多匹,这些东洋马曾是日军侵华的铁蹄支柱,肩负炮火与补给,却在胜利后瞬间变烫手货。它们从何而来,又为何悄无声息消失?这份清单背后的故事,藏着日本军国主义野心的痕迹,也折射出战后中国军队的尴尬处境。 张枫宸的军马生涯 张枫宸出身江苏清末书香门第,早年求学地方武备学堂,1910年代投身北洋体系,积累基层军务经验。1925年他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分配西北部队,专管牲畜调配事务。那时中国马源匮乏,他从陕甘宁边区搜罗毛驴与劣马,勉强支撑运输需求。 抗战爆发后,随军迁重庆,进入联勤总部马政司,统筹全国产马资源,从青海河曲马到川东杂种,全力补给前线。1940年马步芳献马五百余匹,他负责检验筛选,三百头合格者编入川军序列,避免断补风险。重庆雾都日子,他每日翻阅粮草报表,调整配给标准,缓解后勤吃紧局面。这些年头,他见证本土马匹在战火中凋零,也为接收日军牲畜埋下伏笔。 胜利降临,张枫宸升马政科科长,主管缴获东洋马事宜。1945年底,他巡视南京马厩,核对清单数字,试图整合这些资源重振运输体系。战后乱局中,他推动临时饲养站建设,用有限草料维持马群存活。 1946年联勤报告显示,马匹锐减,他起草赔偿方案,向日方索要种马两千匹与军马五万匹,寄望重建马政基础。方案虽被搁置,他仍奔走重庆办公室,协调骡马混编,勉强支撑整编师团需求。到1948年,五十五师马匹所剩无几,他转而记录损失日志,为未来储备经验。1949年退台后,以少将身份主持饲养重建,从本土种马入手,逐步恢复体系。 日本本土马种本就羸弱,肩高不足一米四,骑兵骑乘时膝盖几乎触地,欧美军方直斥其为矮脚闹剧。明治维新后,日本陆军警醒马力短板,1870年代推行富国强马政策,将骑兵定位扩张核心。从法国购入首批阿拉伯纯血马,这些中东血统耐热耐乏,体态修长有力。二十六匹抵达横滨,隔离饲养东京郊外,避免杂交退化。 阿拉伯马与本地母马配对,首代后代肩高增至一米四,但耐寒性差,常在冬季易患蹄疾。军方调整策略,引入英国盎格鲁诺曼重马,这些欧洲种胸宽拉力强,适合拖拽装备。1880年代,日本在北海道十胜平原辟两千公顷牧场,建首座种马站,铁围排水系统齐备。冬季饲养员铲雪饮水,夏季刷洗防虫,淘汰率高达四成,只留健壮血统。匈牙利半血马补充耐力,三十年选育,马群从数百扩至八千,供应关东军需求。 东洋马由此定型,分骑乘、驮载、挽拉三类专用。骑乘马肩高一米五,奔速六十公里,骑兵借此突击敌阵。挽拉马体重大一米七,拉两吨野炮,泥道上稳步推进。驮载马背阔负重强,山径单日四十公里,专运弹药箱。 北海道年产一千五百匹,火车海运华北,防疫标记全程跟进。联队马政官点卯补缺,缺失者即从后方调发。这些马注入阿拉伯八点七成血统,英国纯血七点二成,法国昂格鲁诺尔曼二十四点二成,佩尔什二十一点六成,混合耐力与拉力,支撑机械化推进。 1941年,日军华中扩编甲种师团,原联队五百二十六匹马增至一千二百四十二匹,比例超士兵增长三倍。军部空运四百成年东洋马至天津,注射防疫分发前线。训练中,马群拉炮演练,绳索固定炮架,瘸腿者拖边宰杀替换。山炮队六匹协作,两匹负架四匹背弹,每马十二发三十公斤重。 重机枪班五匹分工,一匹驮枪三匹扛箱一匹备用,雨天油布遮盖。常德会战,第十一军下116师团携五千八百匹涌湘北,沿沅江推进,马队雾中列队,驮马负迫击弹,挽马拖九二式炮。11月攻城,骑兵突村落,机枪班穿梭土墙。12月围城,炮队就位调整,马尸路旁掩埋。 1945年8月南京受降,日本军官交清单,军马七万四千一百五十九匹,超坦克总数。中国军队接管马厩,本欲充实运输,却陷粮源短缺泥潭。日军旧制精细饲料,新主粗放放牧,半年联勤总部记损失三万匹,马群散乡野,部分改农家耕畜。 整编五十五师定额两千五百八十五匹,1948年剩一百六十九匹马二百五十六头骡子,士兵铁桶喂剩饭混编顶替。张枫宸起草日本赔偿专案,索种马两千匹军马五万匹,重庆办公室墨迹未干即被秘书取走,锁柜换美援货船。方案搁置,马政重建受阻,这些东洋马渐消战场余烬,无人问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