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热爱与坚守!周亮用30年为长江鲟守住生命火种

中国发展网讯“我的梦想就是,未来5-10年,研究所将抓住长江十年禁渔的契机,联合其它科研所,共同实现长江上游旗舰物种长江鲟的野外种群重建和自然资源量恢复”。说出这个梦想的是四川宜宾珍稀水生动物研究所所长周亮。

说起周亮,这个有着“鱼痴”称号的男子,在长江之滨的四川宜宾市,用30年的热爱与坚守只为守住他眼中的“鱼”——长江鲟。

长江鲟又名达氏鲟、俗称沙腊子,是长江独有的珍稀野生动物,是长江上游水系的旗舰物种之一,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称为“水中大熊猫”。这样的珍稀鱼种与周亮又有哪些故事?他为何能30年如一日的坚守?

热爱,在青春中接力

长江边长大的周亮,对长江有着不同的情感。他对记者说,每次看见长江都有敬畏之情,就想着为这条“母亲河”做些什么?

1993年,刚从四川大学毕业的周亮,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错愕的决定——放弃城市繁华,追随父亲周世武的脚步,扎进宜宾市长宁县的深山里,用日复一日的坚守,为长江生态留住珍贵的生命火种。

那里,有父亲周世武创办的中国最早的民营长江珍稀鱼类研究机构。至此,周亮便跟随父亲开启了人工养殖中华鲟、长江鲟,胭脂鱼等珍稀鱼试验,踏上了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的人工繁育探索之途。

说起走上这条“探索之途”,周亮告诉记者,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父亲周世武亲眼目睹了酷渔滥捕、挖沙采石、航道整治、水利工程等如何让中华鲟、长江鲟、胭脂鱼在长江中濒临绝迹,1992年,父亲毅然和朋友合伙开始筹建宜宾珍稀水生动物研究所。

父亲对长江鱼的爱,如同火把,点燃了周亮。这份热爱,对周亮来说,那也是一场舍与得的选择。他告诉记者,80年代,父亲在广东沿海闯荡生意,那时已经赚下了一二十万,这笔钱足够全家安稳度日,甚至“躺平”过好日子,也曾想过都市繁华,也曾想过向往的青春生活。

然而,看着父亲的执着,周亮心中把对长江鱼的热爱变的更加炙热。岁月如歌,青春不在,周亮从父亲手里接过接力棒,持续以热爱,保持青春的那份纯真——以毕生之力守护长江珍稀物种,维系母亲河的生态平衡。

热爱,用青春接力,30年来,周亮用青春在宜宾长宁县的青山绿水间,在连片的圆形鱼池中,却刻画出最美誓言。

坚守,在孤独中成长

30年如一日的坚守,与其说是一种长情的陪伴。

周亮告诉记者,“研究所地处偏远,当时没有通讯,没有电视,甚至人都很少,唯一的娱乐就是看书、养鱼,深山孤寂,鱼儿成了他最亲近的伙伴”。

“坚守,在孤独中成长”。采访中,看似轻描谈写的话语间,却透露着心酸与艰辛的历程。

为了养活只吃活饵的长江鲟,周亮和父亲想尽了办法。“那时候父亲已经五十多岁了,为了让鱼群能吃上新鲜饵料,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去挖蚯蚓,一挖就是五六个小时。”周亮的回忆里,满是父亲弯腰劳作的身影,最难忘的是1994年的夏天,一场大旱让活饵彻底断供,“挖不到蚯蚓,我们就穿着厚重的橡胶水裤跳进臭水沟摸水蚯蚓,手被划伤都是常事,但看到鱼群饱餐后游弋的身影,我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资金同样是摆在父子面前最棘手的难题。为了建养殖场,全家掏空积蓄,最困难的时候只能靠母亲每月300元微薄的教师工资勉强支撑,“可就算难到这个份上,我们从没动过‘放弃’的念头——看着池子里的鱼苗一天天长大,就觉得这事儿有奔头,再苦再难,都能扛过去。”

“守护”听来浪漫,实则艰辛。偏僻、清贫,让同事们相继离开,研究所只剩下周家父子等三人坚守。

2000年左右,长江全江段已找不到自然繁殖的长江鲟幼鱼。这个在长江里繁衍了很久的古老物种,正一步步走向功能性灭绝的边缘,濒临消失。

“鱼没了,长江就失去了活力。”周亮的话语里满是痛惜,守护的艰辛转化为执着的责任,让他们成了长江鲟最后的“守护者”。“星光不负赶路人”。2004年,当野外长江鲟的身影即将彻底消失在人们视野中时,周亮带领团队熬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终于成功突破长江鲟规模化人工繁育技术。当年,上万尾长江鲟鱼苗在养殖场里破卵而出,灵动的身影重新点亮了物种延续的希望,被业内誉为“长江鲟保护工作的里程碑”,硬生生将这个濒危物种从灭绝边缘拉了回来。

据了解,截至2015年,已知人工保种的长江鲟野生亲本全国仅存21尾,其中18尾就在周亮父子所在的宜宾所。“我很庆幸当初选择了这条路,要是那时候我们没咬牙坚持做这件事,没守住这些‘火种’,到2004年,长江鲟可能就真的从这世上消失了。”周亮的语气里满是感慨。

突破,从坚持走向成功

“孤独的坚守,也是成长的经历,不放弃,就有希望,就会成功,因为我们热爱”。周亮说道。

曾几何时,业内专家满是对周亮父子尝试的质疑。“你能养活中华鲟,我手板心煎鱼给你吃!”面对这样的否定,他们没有辩解,而是把所有精力埋进养殖塘,默默坚守,保持自己的初心。

成功,总是坚守中出现。终于在1998年迎来曙光——成功实现长江鲟内塘训养人工繁殖。2004年10月30日,这份坚守再次创造奇迹。1992年从湖北引进的中华鲟子一代苗种,经过12年精心培育,在纯淡水池塘环境下全球首次成功产卵受精。这一成果,直接解决了“中华鲟是否必须入海才能成熟”的学术争论,为中华鲟的内塘培育人工繁殖研究作出了贡献。

2007年,他们又攻克长江鲟全人工繁殖技术,同年为中国首次长江鲟生态补偿增殖放流提供幼鱼2000尾,为人工助力物种种群恢复拉开了序幕。

此后,他们的步伐从未停下。2012至2016年,研究所参与农业农村部珍稀鱼类保护专项,牵头“长江鲟规模化全人工繁殖课题”,突破年产长江鲟子二代百万尾级规模。

2018-2021年,随着“长江鲟拯救行动计划”的开展,宜宾所参与农业农村部物种保护项目和四川省的长江鲟保护项目,首次连续多年进行上万尾甚至10万尾级别规模的长江鲟鱼苗放流。

2023-2025年,分别协助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杜浩团队和四川省农业科学研究院水产研究所周波团队进行长江鲟天然水域繁殖试验,成功的消息登上了新闻联播,央视还进行了现场直播。

三十年来,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研究所持续向长江投放珍稀鱼苗,用行动为长江生态修复注入力量:投放胭脂鱼50万尾,让“东方美人鱼”重新活跃在长江流域;投放中华鲟30尾,守护“水中活化石”的基因火种;投放长江鲟超66万尾,其中包含1001尾性成熟种鱼,为野外种群重建筑牢根基;投放岩原鲤56.09万尾,恢复长江名特鱼种资源……

“现在长江里能找到的长江鲟,大部分都带着宜宾所的‘基因印记’。”提及这份成果,周亮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长江鲟野外种群恢复只是时间问题。”谈及未来,周亮的语气无比坚定,“现在长江生态越来越好,为长江鲟重返自然,创造了很好的条件,未来5到10年,我们将牢牢抓住长江十年禁渔的契机,联合更多科研机构,一起实现长江鲟的自然生息繁衍。”

30年匆匆而过,从青春之年,到如今,周亮始终把对长江的敬畏,对长江鱼的热爱延续着。(王泽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