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韩国总统李在明下了一步险棋,在没有和中国官方商议的情况下,率先向公众公布了一个与

韩国总统李在明下了一步险棋,在没有和中国官方商议的情况下,率先向公众公布了一个与中国相关的重磅消息。这个举动,可能会改变中韩关系。   10 月 14 号那天,中国商务部发的那份反制公告一出来,一下就把中韩之间经贸层面的较劲摆到了明面上 —— 公告里直接把韩华海洋的 5 家美国子公司拉进了黑名单,国内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都不能再跟这几家公司做交易、搞合作。   巧就巧在,这天正好是美国 301 调查正式生效的日子,时机卡得特别准,稍微懂点行的人都能看出来,这针对性简直太明显了。   这可不是临时拍板的决定,背后早有一连串的前因后果。   今年 4 月的时候,美国就放话了,说从 10 月开始要对中国船舶收最高 50% 的港口附加费,理由是 “中国船厂拿了补贴”,还给全球的船企都发了调查问卷。   结果韩华海洋的美国子公司倒好,不光填了问卷,甚至提交了足足 278 页的材料,里面直接夹着三家中国船厂的成本数据,这跟主动给美国递刀子没两样。   更过分的是,这家企业早就盯着美国 “造船厂振兴计划” 里那 75 亿美元的补贴池,为了能拿到好处,硬生生把中国同行给出卖了。   到了 8 月,李在明还专门跑到美国费城的韩华造船厂去站台,高调说要投 1500 亿韩元推进合作,等于把企业的商业布局变成了有政府背书的 “投名状”,这波操作算是把中方的底线踩得明明白白。   中方这次的制裁也打得特别准,专门挑了那 5 家配合美国调查的子公司 —— 像 Hanwha Shipping LLC、费城船厂这些,全是深度掺和美国海事项目的主儿,有的甚至还在给美国海军修船造舰。   但没动韩华海洋在韩国本土的业务,这话里的意思再清楚不过:针对的是 “帮美国办事” 的行为,不是要跟韩国彻底翻脸。   可就算这样,韩华海洋已经扛不住了 —— 制裁当天股价就跌了 7.3%,成交量直接飙到前一天的 3.8 倍,外资券商挂出来的 28.4 万手卖单,压根没人接。   要知道这家企业 28% 的营收都来自中国,船用钢板、柴油机零件这些核心耗材,35% 都得从中国买。   现在合作一停,供应链直接断了,造船的成本一下就往上蹿了 20%,之前跟中船重工合作的 LNG 船项目、还有上海外高桥的绿色集装箱项目,全停在那儿动不了,几十亿的投入就这么砸在里头。   这边制裁令刚落地,韩国那边马上就有了动作。李在明当天就签了任命书,让卢载宪当新任的驻华大使。   这人选挑得可是大有门道 —— 卢载宪是前总统卢泰愚的儿子,当年正是卢泰愚在 1992 年推动了中韩建交。现在正好是两国建交 33 周年,派他来明显是想打历史感情牌,借着这层渊源修复关系。   10 月 16 号卢载宪到北京履新的时候就说,现在韩中关系到了新的转折点,他要 “以愚公移山的心态” 推动两国睦邻友好,还提到要重点协调供应链安全这些事,明眼人都能看出来,他就是带着修复关系的任务来的。   可光派大使还不够,10 月 22 号的时候,韩国通商交涉本部长吕翰九又赶紧找中方沟通,通过视频连线见到了中国商务部的李成钢,一上来就催着中方赶紧解除制裁,说要 “传达产业界的关切”,还强调希望 “通过机制沟通” 解决问题。   但中方的态度也很明确,李成钢直接回了句 “韩方需展现诚意”,这话里的潜台词其实很简单:想解套没问题,但得先停下帮美国遏制中国的那些事,不能一边从中国市场拿好处,一边帮别人给中国下绊子。   说实在的,韩国政府这段时间心里别提多纠结了。制裁出来后,他们整整 8 天没吭声,表面上装得挺淡定,说 “影响有限”,背地里早就急得不行。   韩国银行专门算过账,就韩华海洋这一家企业出问题,就能扯动韩国国内 320 家二级供应商跟着受影响,两万四千个就业岗位要受波及 —— 这占了韩国造船业直接就业人数的 6%。   要是中方再扩大制裁范围,碰上个芯片、稀土这些韩国的 “命门”,韩国的 GDP 都可能少掉将近一个百分点。   毕竟中国已经连续 20 多年是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2022 年的时候,两国双边贸易额就超过了 3100 亿美元,真把关系搞僵了,最后吃亏的还是韩国自己。   可能有人会问,中方这么做是不是太强硬了?其实这恰恰是反制的高明之处。   这次制裁打破了过去只盯着美国企业的模式,直接瞄准那些帮美国做事的第三方企业,等于是给全球所有企业划了条红线:不管你是哪国的公司,只要帮着美国损害中国利益,就别想在中国市场立足。   这招一出来,效果马上就显了 —— 欧盟的船企赶紧把美国发的问卷压到抽屉里了,日本的今治造船也把跟美国企业的合资计划推迟到 2026 年以后,一点不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