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随着中国对荷兰半导体稀土的管控限制,正当大家以为荷兰会服软的时候,10月31日,

随着中国对荷兰半导体稀土的管控限制,正当大家以为荷兰会服软的时候,10月31日,荷兰出台更严厉芯片设备出口新规,对DUV光刻机实施精细化管控,进一步限制与中国芯片领域合作,此举与中国近期升级的稀土管控形成直接对冲。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这场博弈的起点要追溯到今年8月,当时工信部、发改委和自然资源部联合发布稀土管控办法,明确对开采和冶炼分离实行总量调控。   到了10月,商务部直接限制七种稀土元素出口,更关键的是设定了0.1%的含量红线。   也就是说,只要产品里中国稀土技术价值占到这个比例,出口就必须经过中国许可,这个标准看似很低,实际上几乎覆盖了所有使用稀土的高端设备。   稀土在光刻机制造中的地位无可替代,ASML生产的DUV光刻机需要用到镝和铽来确保磁悬浮工作台的微米级精度,镜头制造离不开镧玻璃消除光学畸变,核心的钕铁硼磁体每半年就得更换一次。   单台设备的稀土用量超过10公斤,占电机成本三成以上,中国掌握着全球90%的稀土冶炼技术,关键品种的供应占比更是超过95%,这不是简单的资源优势,而是几十年技术积累的结果。   按照市场预期,ASML这样严重依赖中国稀土供应的企业,应该会推动荷兰政府调整立场,2024年中国市场为ASML贡献了35%的DUV销量,28纳米设备每年带来超20亿欧元收入。   可荷兰的反应完全出乎意料,新规把14纳米以上的DUV设备全部纳入管制,1970i和1980i这两款中阶机型的审批周期直接拉到90天,连配套的测量设备和软件都没放过。   这种强硬背后是美国的影子,10月中旬美欧刚签了半导体供应链合作备忘录,明确要求限制向中国出口先进制程设备。   荷兰作为欧盟内唯一能生产DUV光刻机的国家,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新规发布当天,ASML股价暴跌超过8个百分点,投资者很清楚这种硬扛的代价。   真正有意思的是双方的时间赛跑,ASML的稀土库存最多只能维持到明年3月,而寻找替代来源至少需要18个月,冶炼纯度要达到99.999%的标准,成本还要上涨三到四成。   日本和韩国的相关企业产能加起来不到中国的五分之一,短期内根本补不上缺口,公司CEO承认目前测试的非中国材料合格率还不到60%,距离量产需求相差甚远。   中国这边早就在做准备,从2023年下半年开始,中芯国际和长江存储就密集采购ASML设备,总数达到27台,比前两年加起来还多,这些提前囤货的动作,给国产替代争取了宝贵时间。   上海微电子的28纳米DUV光刻机已经完成多次整机测试,虽然生产效率比ASML慢15%,但胜在完全自主可控。   2025年上半年国产光刻机交付量翻了一番,ASML的市场份额从90%降到85%,这个趋势还在继续。   荷兰政府似乎忘了自己的产业有多脆弱,12万半导体从业者里,五分之一的岗位直接依赖对华贸易,上游供应商对中国市场的销售占比普遍超过两成。   更尴尬的是安世半导体的教训,9月份荷兰冻结了中资控股企业的资产,撤换了中方管理层,结果70%的核心产能都在中国。   欧洲车企立马感受到了芯片短缺的压力,德国大众狼堡工厂单日损失就超过1亿欧元,宝马的高端车型交付期直接翻倍。   这场博弈本质上是产业链韧性的较量,中国的稀土管控不是简单的断供,而是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追溯和审批体系,对正常民用订单依然保持开放,甚至留有人道主义豁免通道。   这种有节制的做法,既维护了自身利益,又没有把路堵死,反观荷兰的一刀切管制,不仅让ASML维修服务都受影响,还波及到台积电和三星这些全球代工巨头,28纳米芯片产能缺口可能达到18%。   现在的局面其实已经很明朗,荷兰赌的是中国短期造不出替代设备,可国产光刻机的进展速度超出了所有人预期,靠多重曝光工艺,现在已经能触及5纳米节点。   真等到明年二季度上海微电子的设备小批量量产,ASML想要重新打开中国市场,恐怕就不是价格和服务能解决的问题了。   说到底,这不是谁赢谁输的零和游戏,而是全球化时代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必然结果,技术垄断和资源优势都不是永恒的护身符,真正持久的竞争力来自于对产业规律的尊重和对合作共赢的理解。   当政治凌驾于经济规律之上,受伤的往往是企业和普通人,荷兰现在的强硬,更像是被绑架后的无奈姿态,而时间会证明,这种选择的代价有多大。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