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1999年,82岁的美国老人牧琳爱卖掉了美国波士顿的别墅、后院山林和代步汽车,将

1999年,82岁的美国老人牧琳爱卖掉了美国波士顿的别墅、后院山林和代步汽车,将全部家产换成现金装进行李箱,独身登上飞往中国的航班,此行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兑现13岁时在山东聊城对童年玩伴许下的“我一定会回来找你们”的誓言,这个承诺她已经记了69年。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17年,牧琳爱出生于中国河北北戴河,父母是美国传教士,童年时期,牧琳爱随父母搬到山东聊城,在刘庙村生活了十几年,这个村庄,河流蜿蜒,老槐树下常传来孩子们的嬉笑声,给牧琳爱留下了最深刻的记忆,与其他外国孩子不同,牧琳爱很快融入了当地,她学着用山东方言喊出玩伴们的名字,和村里的孩子一起爬城墙、拾瓷片,甚至成为了孩子群中的“小首领”,在她幼小的心灵里,这片土地不仅是生活的地方,更是充满温暖与善意的家园。   这一切在1930年戛然而止,由于战火逼近,牧琳爱一家被迫离开了聊城,临别前,13岁的牧琳爱在村口与小伙伴告别时,幼稚却坚定地承诺会回来,离开村庄的路上,牧琳爱的父亲告诉她:“等长大了,有能力了,就回来帮助这里的人,”这句话和那份未竟的承诺,成为牧琳爱此后一生的精神坐标。   回到美国后,牧琳爱虽然在异国他乡长大,却始终没能忘记聊城的土地和那些玩伴,她选择了医学专业,逐步完成了学业,最终取得护理学博士学位,凭借努力,牧琳爱成为科罗拉多州一所儿童医院的院长,她的事业蒸蒸日上,家庭也十分美满,但聊城的记忆始终萦绕在她的脑海中,她在办公室里摆放着中国瓷器,给自己的孩子们讲述童年时的故事,运河边的蝉鸣和老槐树的花香从未在她的记忆中褪去。   从20世纪40年代起,牧琳爱开始向“聊城难民救助会”寄款,虽然距离遥远,但她用一张张汇款单,默默践行着当年的承诺,1972年,中美关系缓和后,她便迫不及待地希望重返中国,然而,家庭的牵挂让她的计划一再搁置,直到1992年,75岁的牧琳爱第一次踏上归途,回到了聊城,当她试图寻找童年的好友时,却得知那位曾经教她画画的男孩早已去世,虽然未能如愿再见故人,但看到村庄的变化,她心中愈发坚定了归来的念头。   1998年,牧琳爱的丈夫去世后,她卖掉了自己在美国的房产以及所有资产,决定回到聊城定居,82岁的牧琳爱带着简单的行李、儿时的老照片以及那枚珍藏多年的青花瓷片,独自一人登上了飞往中国的航班,1999年秋天,她在刘庙村安了家,兑现了69年前的诺言。   定居后,牧琳爱迅速开始为村庄贡献力量,她发现村小学的教学条件十分落后,于是捐出3万美元为学校建立微机室,帮助村里的孩子们接触现代教育,为了让孩子们掌握更多知识,她主动承担起义务英语教学的任务,不仅教学生们学习英语,还培训当地教师,她还从美国订购了许多英文书籍,为学校建立了一间图书室,每逢节假日,她组织孩子们开展活动,教他们唱歌、绘画,在村民和孩子心中,这位银发苍苍的外国奶奶早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除了关注教育,牧琳爱还在医疗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她看到村里许多老人因眼疾饱受困扰,便联系医疗机构为村民提供义诊服务,并资助了数十位老人进行白内障手术,牧琳爱生活简朴,却从未吝啬对他人的帮助,非典疫情期间,她积极捐款,为灾区提供支持,她还通过购买村民的手工制品,帮助一些无法正常就业的村民增加收入,这种方式既体现了尊重,也传递了善意。   在村庄的日子里,牧琳爱始终保持着简单而充实的生活方式,她用积蓄修建了村里的第一条水泥路,为村庄建立了小型医疗站,并在自家院子里种满了鲜花,免费送给村民,每年圣诞节,她会装扮成圣诞老人,给孩子们分发礼物;春天时,她总是早早起床,忙着给院子里的花浇水,村民们渐渐将她视为家人,经常送来自家种的蔬菜。   牧琳爱无私的奉献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她先后被评为“中华慈善大使”“山东慈善大使”,并成为山东省首位获得中国永久居留权的外国人,她拿到绿卡的那天,脸上洋溢着无法掩饰的欣喜之情,对牧琳爱来说,这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种归属感。   2013年,96岁的牧琳爱因病在聊城去世,生前,她签署了遗体捐献协议,将自己最后的身体贡献给医学研究,用另一种方式延续她的奉献精神,在她的葬礼上,许多受过她帮助的村民自发前来送行,村小学的孩子们在作文里写下对牧琳爱的怀念,而村庄里的老槐树,依然伫立在风中,见证着这段跨越时光的情谊。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追寻外事之红色印记丨那位美国老人牧琳爱,心中的“中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