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着中方的面,高市早苗提到台湾,坚持一个中国。 10月31日中日高层会见现场,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中方明确表态后,直接亮明立场,强调将坚守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中的原则,重申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这番回应让这场备受关注的双边会晤有了清晰的基调。 这个消息一出,不少人都觉得意外,毕竟高市早苗一直被贴着“鹰派”标签。 她之前不仅主张把日本的防卫预算增加到GDP的3%,还公开批评过中国“破坏区域稳定”,态度强硬得很。 可这次面对中方,她却明确重申一个中国原则,这种反差背后,显然不是突然转变了政治信念,而是一场充满现实考量的精明计算。 最核心的原因,还是经济上的紧密联系让日本没法轻易割舍,当了首相,不能只谈立场,还得盯着国家的“钱袋子”。 去年中日双边贸易额就超过了3500亿美元,今年前九个月也达到2870亿美元,对华出口在日本外贸中的占比一度回升到22%。 这么大的贸易基本盘,不管是谁当政,都不敢随便丢掉。 而且两国的供应链早就深度绑定了,日本的汽车、半导体设备这些高科技产业,离不开中国这个大市场。 反过来,日本超过40%的稀土和锂电池材料都要从中国进口,这种“技术换资源”的互补格局,让日本商界大佬们格外看重供应链的稳定。 他们的诉求,高市早苗作为首相自然不能忽视。 面对中方于会谈中直截了当地提出的要求,高市早苗的回应颇具技巧性。 她并没有莽撞应对,而是巧妙周旋,试图在复杂局面中为自身立场争得主动。 她没有说空泛的漂亮话,而是直接锚定1972年的《中日联合声明》,这可是中日关系的基石,相当于从根源上回应了原则问题。 更让人关注的是,她还把法理依据追溯到了《波茨坦公告》和《开罗宣言》,这两个文件是二战后国际秩序的基础,也明确了台湾属于中国的法理依据。 这种表述,既显得严肃正式,又有历史延续性,还悄悄修正了之前日本政府内部“联合声明不具法律约束力”的杂音,加固了两国关系的政治基础。 不过,这更像是一场高难度的平衡术。高市早苗的“鹰派”底色并没有变,日本也依然深度参与“四方安全对话”,和美国的同盟关系还是重点。 这次会谈中,她也提到了钓鱼岛、稀土政策等分歧点,说明她的让步是有限度的。 说到底,日本现在的处境很微妙,既要靠美国提供安全保护,又要应对美国在贸易上的施压,只能在中美之间寻找适合自己的生存空间。 所以外界对她这次的口头承诺,普遍抱着观望态度。这到底是真实的政策调整,还是为了缓解当下压力的权宜之计? 关键还得看后续行动。她提出的重启青少年交流计划、推动经贸合作,还有中日高层对话能不能真正落地,都是检验诚意的试金石。 10月31日的这场会晤,把大国博弈里的言辞艺术和现实重量展现得淋漓尽致,中日关系的未来走向,绝不是取决于这一番措辞精巧的表态。 关键在于,务实主义能否抵御诸多矛盾,进而转化为稳定且具建设性的长效行动,引领两国关系稳健前行。 大家对此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下您的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