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陈独秀58岁的女儿陈子美身绑5个空油桶,带着小儿子偷渡香港,9个小时后,母子俩奇迹般抵达目的地。 哪知刚上岸,就遇到警察,陈子美很是沮丧,不料,警察的举动让她大感意外。 其实很多人一听“陈独秀的女儿”,可能以为她的日子会比较顺,但实际上,那个年代有历史背景的人家,生活过得反而更艰难。 文革期间,家里出身、历史问题,动不动就成了“麻烦”,陈子美一点也没有特殊待遇。 她和许许多多普通人一样,每天都得为了生计发愁,心里也想着未来怎么过。 那时偷渡香港的人特别多。 广东沿海,经常有人趁着夜色出发,身上绑着油桶、拿着木排,甚至有的什么都没有,全凭一口气和运气。 陈子美已经快六十岁了,还带着孩子,能下这个决心,肯定是家里实在没办法了。 其实,1970年的我国,正是社会大调整的阶段,大家生活压力都很大。 很多人觉得香港机会多,起码能吃饱穿暖,不用天天担心被批斗。 也正因为这样,偷渡成了不少家庭的唯一选择。 陈子美和儿子那晚下水的时候,天很黑,海上风也不小。 她把油桶绑得紧紧的,一手拉着孩子。 她们母子俩咬着牙,硬是漂了九个小时。 九个小时什么概念? 不吃不喝,随时可能被浪打散,体力一旦不支就再也上不来。 可她们还是拼到了香港的岸边。 说实话,这种坚持和勇气,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可是刚上岸,迎接她们的不是亲人,而是香港警察。 那一瞬间,陈子美肯定觉得全完了。 偷渡的人都怕被抓,因为通常要被遣返回去。 回去之后,后果很难说,轻则批评教育,重的还可能受到处罚。 陈子美母子漂了九个小时,好不容易上岸,转眼又要打道回府,心里的落差可想而知。 不过,事情发展得有点出乎意料。 香港警察见到她们,第一时间并没有粗暴对待。 可能是看她们母子实在太狼狈,警察先给她们送上干净的衣服和热水,又找来医护人员帮忙检查身体。 对比起之前一路上的提心吊胆,这一刻的温暖让陈子美都愣住了。 警察最后还是按照规矩,把她们带去做登记。 一般流程是先救助,然后等候进一步安排。 绝大多数偷渡者都会被遣返,只有非常特殊的情况才有可能留下。 陈子美的后续情况没有详细公开,估计也和大多数偷渡者一样,经历了一段等待和不确定。 不过对于她和儿子来说,能平安登陆、没有发生意外,已经算是幸运。 回头看,陈子美母子的经历,不只是她们家的悲欢,更是那个年代成千上万家庭的缩影。 偷渡潮的背后,是社会变革带来的阵痛,是普通人对生活的渴望。 其实,不管是当年还是现在,大多数人想要的不过是安稳日子、孩子能有口饭吃。 社会环境变好了,这类冒险自然也就少了。 最后,陈子美母子的故事没有华丽的结局,也没有轰轰烈烈的奇迹。 她们只是用自己的方式,在那个波涛汹涌的年代,勇敢地活了一把。 这样的故事,值得我们记住,也值得我们反思。 参考:陈独秀之女的坎坷人生——光明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