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我国人口“告急”?   经济专家郎咸平预言:若都不生二胎、三胎,50年后中国人口

我国人口“告急”?   经济专家郎咸平预言:若都不生二胎、三胎,50年后中国人口将变成5.8亿   其实人口问题从来不是单纯的“生不生”选择题,而是戳中了当下年轻人的真实困境。   现在大家越来越想为自己活,追求舒服的生活品质,但结婚、养娃的成本,还有职场、社会配套这些现实问题,却没跟上这份想法,以至于生孩子这件以前顺其自然的事,现在得掰开揉碎了反复盘算。   先说说结婚这关,不少地方的彩礼就够让人望而却步。   山东有些地方流行“三斤三两”的彩礼习俗,换算下来就得十几万;宁波那边更夸张,彩礼从十八万八到五十八万八不等,普通家庭根本扛不住这份压力。   彩礼之后还有房价这座大山,年轻人一个月就几千块工资,面对几百万的房款,连“安家”都成了难题,更别说考虑生孩子了。   现在越来越多“空巢青年”,不是不想组建家庭,而是得先把自己的日子过稳,家庭对他们来说还太遥远。   就算咬着牙结了婚,养娃的开销更是让人犯怵,有人曾仔细核算过一笔育儿成本账。从孩子出生到大学毕业,全国平均花销约68万。   而在北上广深这类一线城市,育儿费用超百万亦是屡见不鲜之事,这钱可不只是奶粉、尿布这些基本开销,更多是教育上的投入。   钢琴课一节一百二,舞蹈课一节八十,还有各种补习班、兴趣班,每周都得安排上,家长也不是愿意乱花钱,实在是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份焦虑逼着大家不得不咬牙投入。   所以现在养孩子,早就不是多双筷子那么简单,而是对一个家庭财力、精力的全面考验。   更让人无奈的是,就算有家庭愿意承担这些成本,生娃的念头也常被现实浇灭。   对职业女性来说,“已婚未育”这四个字,几乎成了求职路上的绊脚石。   有数据显示,四成女性生完孩子后,要么被降薪,要么被边缘化,公司担心员工休产假影响工作,这种顾虑直接变成了招聘时的隐形歧视,逼着很多女性在事业和家庭之间做艰难选择。   公共服务的缺口也让养娃难上加难。   普惠性托儿所太少,双职工父母白天上班,孩子没人照看,要么麻烦老人操劳,要么得花高价请保姆,自己下班回家还得接着照顾孩子,一天下来精疲力尽。社会支持跟不上,让生娃的辛苦又多了好几倍。   更让人担心的是未来的养老问题,到2024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已经有2.9亿了,现在的养老金体系,本质上是年轻人交钱赡养当下的老人。   可有人预测,到2035年养老金可能就会收不抵支,以后可能两三个年轻人就要扛起一个老人的养老重担。   这份沉甸甸的预期,让年轻人在考虑添丁进口时,不得不多打几个问号,这简直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现在人口已经连续三年负增长,总和生育率低到1.0左右,只比韩国高一点,确实让人焦虑。   但换个角度想,这也未必全是坏事。适度缩减人口规模,人均可享资源将更充裕。   于此同时,环境承载压力也能得以缓解,为生态环境减轻负担,推动生态与发展步入更为和谐的佳境。   就像现在有些幼儿园因为招不到孩子关门,反而可能让优质教育资源更集中,能更好地培养每个孩子,而不是疲于应付庞大的学生数量。   所以解决人口问题,光靠“催生”没用,像天门市那样给二孩家庭发补贴,虽然看到了一点效果,但更重要的是打造一个对家庭友好的社会环境。   比如公共场所多建些母婴室,公司推行弹性工作制,减轻女性职场压力,这些细节上的温暖远比冷冰冰的补贴更有力量。   当然,稳定房价、保障女性就业权益、完善普惠托育服务这些关键问题解决了,才是根本。   往长远看,用人工智能、高端制造填补未来的劳动力缺口,让身体硬朗的老年人也能发挥余热,才能提高整个社会的抗风险能力。   说到底,一个好的社会,是让每个人不管老幼,都能活得有尊严、有盼头。   等什么时候生孩子不再是沉重的负担,而是大家过上安稳日子后自然而然的选择,关于人口数字的焦虑,可能也就真的烟消云散了。   大家对此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下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