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1935年11月1日,伪装成记者参加会议的孙凤鸣,掏出手枪对着汪精卫连开三枪。参

1935年11月1日,伪装成记者参加会议的孙凤鸣,掏出手枪对着汪精卫连开三枪。参会者们惊慌失措,纷纷逃走,只有张学良、张继上前和孙凤鸣厮打,随后,附近的卫兵冲过来将孙凤鸣击伤后捕获。 这三枪,就像一次突如其来的政治“压力测试”,瞬间把在场所有大佬的真实面目给测了出来。 现场是什么反应?,惊慌失措,纷纷逃走。 比如,时任行政院副院长兼财政部长的孔祥熙,这位“孔财神”,平时的派头哪去了?他一缩脖子,倏地一下就钻到了旁边停着的汽车底下。事后,他自己还爬不出来,得靠随从把车抬高点,才给拽出来,马褂袖子都撕烂了。 还有元老张静江,他腿脚不方便,坐着轮椅,一着急,直接从轮椅上蹦起来,摔倒在地。一开始大家还以为中枪的是他呢。 这就是大多数人的反应——乱。 但总有例外。 就在所有人往外跑、往后躲的时候,有两个人,是往前冲的。 第一个,是国民党元老张继。 他都五十多岁的人了,眼看刺客还要开枪,想都没想,上去一把就死死抱住了孙凤鸣。 第二个,就是张学良。 “少帅”张学良,当时也就30多岁,军人本能。他晚年回忆这段,都佩服孙凤鸣“手一点没颤”。 张学良一看张继抱住了人,他一个箭步冲上去,飞起一脚,直接踢飞了孙凤鸣手里的枪。 就是这个“抱”和这个“踢”,救了汪精卫的命,不然孙凤鸣的第四枪可能就奔着脑袋去了。 随后,反应过来的卫兵才冲上来,把孙凤鸣打伤并抓获。 现场的混乱还没结束,更“精彩”的一幕来了。 汪精卫的太太陈璧君,她也是中央监察委员,当时也在场。她一看丈夫倒在血泊里,没像一般女人那样哭天抢地。 她干了啥? 她冲着闻讯赶来的蒋介石,劈头盖脸就是一句斥责:“蒋先生,你不叫兆铭干就讲明好了,何必下此毒手?” 这话的分量,太重了。 国民党的一号和二号人物,二号被刺,二号的夫人第一反应,是质问一号“你为什么要杀他”。 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国民党的最高层,内部的猜忌和裂痕,已经深到了什么地步! 根本没有信任可言。 蒋介石当时被呛得满脸通红,有口难辩。他这人嘴笨,情急了还容易口吃,当场下不来台。 所以,这案子,蒋介石必须得查,而且得往死里查。这不光是抓凶手,这更是为了给他自己“洗清嫌疑”。 刺客孙凤鸣,第二天就因伤重不治身亡了。他临死前什么都没说,但调查还是展开了。 这案子最后查来查去,挖出了个叫华克之的人,背后还隐隐约约指向了“暗杀大王”王亚樵。 但最有意思的是他们的动机。 孙凤鸣这些人,原本是十九路军的旧部,是一群激进的爱国青年。他们眼瞅着东北沦陷,华北被日本“蚕食”,国民党政府却一再退让,心里那股火憋不住了。 他们成立那个“晨光通讯社”,就是个幌子,目的就是为了“拼一死以诛元凶”,唤醒国人。 那他们要杀的“元凶”是谁? 是蒋介石。 没错,他们的首要目标根本就不是汪精卫。 孙凤鸣他们是想在合影时,趁着人多,把蒋介石干掉。结果,蒋介石那天“碰巧”没来。 这下咋办?刺杀队内部意见不一,孙凤鸣觉得,不能白来一趟,“首恶”不在,那就干掉“二号人物”。 所以,汪精卫,这个国民党内著名的“主和派”,就成了替蒋介石挡了这三枪。 这事儿还有个更具宿命感的结尾。 汪精卫当时身中三枪,一枪打在左臂,一枪打在左眼下颧骨,最要命的是第三枪,从后背射入,卡在了第六、七胸脊柱骨旁边。 当时医疗技术有限,这颗子弹离脊椎太近,取不出来。 于是,这颗子弹就永远留在了汪精卫的身体里。 这成了他的一个“定时炸弹”。 时间快进到8年多以后,1944年,汪精卫早已经彻底投靠日本,成了中国头号大汉奸。他在日本名古屋帝国大学医院治病,就是因为这颗子弹导致的老伤复发,引发了严重的炎症和并发症。 1944年11月10日,汪精卫在日本死去,直接死因,就是这颗子弹。 回过头看,1935年的孙凤鸣,是怀着“诛杀国贼”的决心去刺杀蒋介石的。他打错了人,刺杀了一个当时还只是“妥协派”的汪精卫。 但历史就是这么黑色幽默。 孙凤鸣虽然当场任务失败,第二天就死了,但他射出的那颗子弹,却像一个超长待机的“历史判决”,在汪精卫体内潜伏了9年。 它静静地等着,等着汪精卫从一个“妥协派”彻底堕落成一个板上钉钉的“大汉奸”之后,这颗子弹,才最终发作,要了他的命。 孙凤鸣的刺杀,在1935年是“未遂”;但在1944年,他“成功”了。

评论列表

龘勥皸王
龘勥皸王 2
2025-11-01 21:14
这比10直接杀了他还要有意义。
我和我
我和我 2
2025-11-01 17:48
义士 孙凤鸣
2002
2002 1
2025-11-01 03:17
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