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崩得太突然!郭台铭绝对没料到,以前大陆工厂灯火通明的代工巨头,如今像破气球般迅速泄气,帝国说没就没了! 想当年这架势多吓人,从深圳起家后一路开到郑州、衡阳,郑州厂区巅峰时 30 万工人挤在食堂都得错峰,衡阳工业园更号称湖南最大电子信息基地,5 万员工围着生产线转,年产值喊出 500 亿的口号,那会儿本地人托关系走后门都想进,进厂跟中了奖似的。 可现在再去衡阳厂区瞅一眼,当年轰隆作响的模具早打包塞进集装箱运印度了,生产线积的灰能当爽身粉,在册员工就剩 236 个,零头都不到当年的一个车间人数。那些领了补偿金走人的工人还好,被逼着去外地厂区的更惨,去了才发现车间里全是机器人手臂在挥,人站旁边都多余,纯属白跑一趟。 郭台铭大概是算错了账,一门心思想把产能往印度搬,觉得那边人力便宜能省成本,结果把自己坑成了笑话。苹果催着供应链多元化,他就赶着把衡阳的设备往印度金奈、班加罗尔的厂区运,目标喊得震天响,说 2025 年要在印度造 2500 万到 3000 万部 iPhone,是前一年的两倍多,占全球产能的比例要从 12%-16% 飙到 21%-25%。 可现实是印度工厂连基本的生产都磕磕绊绊,设备运过去能在路上耽误大半个月,开工了还得从大陆调几百个工程师过去盯着,印度工人连精密部件组装都学不利索,良品率比郑州厂区低了一大截。 更讽刺的是,之前跟印度 Vedanta 集团搞 195 亿美元的芯片厂项目,折腾一年直接黄了,今年好不容易跟 HCL 集团合资的 4.35 亿美元芯片项目批下来了,还只能先搞芯片封装测试的活儿,真要造芯片得等到 2027 年,能不能成还两说,这波迁移纯属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这边往印度搬得热闹,国内厂区早被 “机器换人” 搅得底朝天,郭台铭大概没料到机器人会抢了工人的饭碗,更没料到这一天来得这么快。昆山工厂最典型,早年 11 万工人围着流水线转,现在只剩 5 万,一半的岗位都被机器人占了。 厂里的人算过一笔账,一个工人一年工资 5 万,一个机器人 12 万就能拿下,还能 24 小时连轴转,误差比人小得多,一年就能回本。佛山那边更夸张,一个机器人能顶 8 个工人,一年省 30 万成本,难怪富士康玩命上自动化设备。 郑州厂区现在招的全是小时工,高峰时给 30 块时薪,过了高峰就降到 26 块 5,干满三个月给 8500 块返费,正式工名额少得可怜,一个车间几百人里也就几个能转正,月薪才 4000 多,谁还愿意长干。以前 30 万人的厂区,现在连稳定的用工都维持不住,生产线自然没法满负荷转。 更要命的是订单也悄悄变了天,苹果嘴上说产能往印度挪,实则心里门儿清大陆的供应链才靠谱,可架不住富士康自己先乱了阵脚。2022 年的时候大陆还占 iPhone 组装产能的 96%,两年就降到 85%,印度看似涨到 14%,但多数是低端机型,高端机还得靠郑州厂区。 可郑州厂区自己先慌了神,把精力放在小时工模式上,工人流动性大,产品质量波动不说,还没法接长期大订单。反观竞争对手,和硕、纬创趁机抢了不少份额,富士康这边大陆厂区缩水,印度厂区顶不上,两头不靠岸。 当年郭台铭蹲生产线盯细节的劲头,换成了现在往印度砸钱的冲动,可代工这生意拼的是供应链稳定和成本控制,不是靠喊口号。 衡阳的模具运走了,工人散了,印度工厂还在靠中国工程师救场;昆山的机器人替掉了 6 万工人,郑州的小时工干几个月就走,曾经灯火通明的厂区自然成了积灰的空壳。 这哪是突然泄气,分明是一步错步步错,郭台铭大概到现在都没算明白,自己到底是输给了印度的水土不服,还是输给了国内的技术迭代,抑或是输给了自己那套过时的算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