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了心要打垮中国?最大的威胁现身!这次不是美国,普京却笑到了最后。 在2022年俄乌冲突里给俄罗斯上了生动一课,只不过最后偷鸡不成蚀把米,让普京笑到了最后。这事儿得从西方车企扎堆撤出俄罗斯说起,这波操作完美暴露了他们的真实面目,也给咱们演示了什么叫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2022年俄乌冲突一爆发,西方车企就像接到统一指令似的开始跑路,打头阵的是法国雷诺,作为最早深耕俄罗斯市场的外资车企之一,说撤就撤连半点犹豫都没有。 紧接着日本丰田就官宣永久关闭圣彼得堡工厂,要知道这座工厂光是2021年就生产了8万辆车,是丰田在俄的核心产能基地,说关就关足见其“表忠心”的决心。 更有意思的是日产,直接把在俄的工厂和销售中心以1欧元的价格卖给了俄罗斯官方,这价格连买杯咖啡都不够,简直是把家底白送还倒贴手续费,生怕走慢了被贴上“不政治正确”的标签。 到了当年10月,德国奔驰和美国福特也加入了跑路大军,奔驰把在俄子公司股份卖给了当地最大经销商Avtodom,福特则清空了合资公司49%的股份,临走前还嘴硬说保留五年回购权,现在看更像给自己留了个尴尬的念想。 西方车企这波集体撤资,算盘打得那叫一个精。要知道在2021年的时候,西方车企在俄罗斯汽车市场的份额超过75%,本土品牌拉达撑死了才占22%,整个俄罗斯汽车工业几乎被外资拿捏得死死的。 他们心里的小九九很明确:把生产线一撤、零部件一断,俄罗斯人就没车可开,汽车产业就得瘫痪,到时候普京政府只能低头妥协。 刚开始这招似乎真有点效果,2022年三季度俄罗斯汽车市场份额直接缩水66%,曾经销量靠前的现代汽车,8月和9月的销量直接归零,连俄罗斯仅存的本土车企UAZ都快撑不下去。 要知道这家能造军用越野车的工厂,连个加热汽车座椅的本土供应商都找不到,之前普京参观时还不小心扯掉了车门把手,足见本土产业的薄弱。 当时不少西方媒体都在唱衰,说俄罗斯汽车工业要倒退二十年,可他们忘了普京最擅长的就是在绝境里破局。 面对西方的釜底抽薪,普京政府没慌着求饶,反而来了波教科书级别的反制。先是对撤资车企的工厂“照单全收”,雷诺留下的拉达控股权直接被接手,日产1欧元卖掉的工厂转头就开始生产本土车型,连工人都没辞退一个,直接把西方的“弃子”变成了自己的“棋子”。 接着火速给本土车企松绑,暂时放宽了安全气囊和ABS的强制要求,先保证“有车可造”“工人有活干”,同时集中力量扶持拉达品牌。更关键的是找对了合作伙伴,转头就加大从中国进口汽车的力度,奇瑞、长城这些中国车企顺势补位,迅速在俄罗斯建生产线、拓市场。 这波操作的效果来得比谁都快,2022年俄罗斯汽车市场整体暴跌,但中国品牌销量逆势增长7%,达到12.18万辆,到了2023年奇瑞和长城直接挤进俄罗斯十大乘用车品牌,反观奔驰、宝马这些曾经的巨头早已不见踪影。 本土品牌拉达更是借势崛起,市场份额从22%飙升到28%,曾经被吐槽“傻大黑粗”的俄系车,靠着中国技术和零部件支持,反而越来越受消费者认可。 更打脸的是那些撤资的西方车企,马自达卖股份亏了120亿日元,福特退出后眼睁睁看着自己留下的工厂满负荷生产,却跟自己没半点关系,所谓的“制裁”最终变成了给俄罗斯汽车产业“去外资化”的助攻。 从这件事就能看明白,西方所谓的“最大威胁”从来不是某一个国家,而是这种抱团搞产业垄断、动辄断供撤资的霸权套路,他们想把这套用在俄罗斯身上,再复制到中国身上。 可普京用实际行动证明,这种威胁看似来势汹汹,实则经不起推敲——只要找对替代伙伴、激活本土产业,所谓的“卡脖子”不过是倒逼自己升级的动力。 西方车企本想靠撤资打垮俄罗斯汽车产业,最后却丢了一块年销百万辆的市场,眼睁睁看着中国车企和俄罗斯本土品牌瓜分蛋糕,自己只能在门外后悔,这波操作下来,普京能笑到最后也就不奇怪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