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首个受到全球认可且一体化发展较为成熟的区域,粤港澳大湾区(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GBA)经历了从地理概念到国家战略规划的单中心、双中心、多中心和网络化等4阶段发展过程,大湾区已构建主要机场(香港、广州、深圳)、辅助机场(澳门、珠海)和其他机场(佛山、惠州)所形成的机场体系(图2),分别对应“十四五”国家综合机场体系的国际航空枢纽、区域枢纽和非枢纽机场3种类型。
📻据全球官方航空指南(Official Aviation Guide, OAG)2017年计划航班数据1,大湾区机场群共与374个城市建立通航,其中221个国内通航城市和153个国际通航城市,可售座位数量分别高达1.50亿和0.99亿。
🇨🇳从通航空间看,以北京和上海为代表的重叠通航城市占通航城市数量的比例超过70%,对应可售座位数占当年国内通航可售座位数的98%以上;在以东亚和东南亚为主的国际重叠通航空间中,与大湾区四大国际机场同时建立通航联系的城市虽仅占当年国际通航城市数量的9.0%左右,但对应可售座位数占同年国际通航可售座位数的50%以上(图3);从腹地空间看,无论是3机场(3个主要机场)、5机场(3个主要和2个辅助机场)还是7机场的1 h车程时间均呈现以珠江口为中心的大面积扩散性重叠服务特征,且3 h车程时间内的重叠区域均超过大湾区总面积的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