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1964年4月,邓小平视察兰州504厂,一家对外绝密的铀浓缩工厂,在车间角落,他

1964年4月,邓小平视察兰州504厂,一家对外绝密的铀浓缩工厂,在车间角落,他看见一个穿工装的女工,目光一怔,走上前问:“你怎么在这儿?”对方低声说了句:“执行任务。”邓小平愣住了,这不是1959年在全国群英会上戴大红花的女科学家王承书吗?怎么跑到戈壁滩当起了无名工人? 王承书1912年出生在上海一个书香家庭,父亲是清末进士,早年留日,她从小翻阅家中物理化学旧书,对科学萌生兴趣。1930年她考入燕京大学物理系,当时班上13名新生中只有她一个女生,她成绩一直拔尖。1934年毕业后留在国内教书,还搞些基础实验。1936年拿下硕士学位,1939年和物理学家张文裕结婚。1941年她拿到奖学金去美国密歇根大学深造,跟导师乌伦贝克研究气体分子运动理论,每天泡实验室,处理数据调整模型。1944年获博士学位,提出WCU方程,在国际期刊上发表,引起关注。她在美国专注科研,积累经验,但一直想着回国。 1956年中美关系紧张,王承书绕道欧洲回国,花几个月整理资料,寄回300多箱书籍笔记。到北京后进中科院物理所,继续热力学研究,专注激波反应,组建小团队处理实验参数。1958年她转向热核聚变,带领人员搭建装置,观察等离子体变化,填补国内空白。1961年接受铀同位素气体扩散分离任务,她二话不说去兰州504厂。那厂建在戈壁滩,初期靠苏联援助,后来合作中断,只剩半成品设备和俄文资料。她改名换姓,住招待所最后一间,白天和工人抬设备擦机器,晚上翻译文件,指导年轻人推导公式。用算盘机械计算器,上万次手工运算,纸张堆满屋,冬天风大用砖压着。1964年1月,第一批高浓缩铀出炉,解决原子弹材料瓶颈。 504厂对外保密严,位置偏僻,周围黄沙漫天,工人吃住都在厂区,条件简单。建厂初期依赖苏联专家,技术分歧后专家撤走,留下一堆俄文手稿和不完整工艺参数。厂里工作一度停滞,大家摸索攻关。王承书到来后融入队伍,她原本在北京搞教学研究,国际上有点名气,但选择这里。她早期专业是热力学,回国后在中科院做理论,后转核聚变,又接密令任务。她对丈夫张文裕没细说,只寄信讲调动远方,短期不通邮。从那起三年音讯全无。 邓小平视察是1964年4月12日,他和彭真到厂检查进展。本来常规走访,看生产情况,没想到认出王承书。她穿工装,混在工人里,没人知她背景。邓小平记得1959年全国群英会上见过她,那时她作为科学家领奖,戴红花。现在她跑到戈壁滩,无名干活,他挺惊讶。厂干部起初以为她普通技术员,直到邓小平叫出名字,大家才明白。她没多解释,就说执行任务,科研是团队事,不提个人。视察后邓小平代表中央表扬,她婉拒署名奖金,全捐出去。 这事反映科研人员投身国防的精神,王承书不是特例,很多专家隐姓埋名参与。504厂是中国第一座铀浓缩厂,为两弹一星打基础,第一颗原子弹1964年10月爆炸成功,离不开这里高浓缩铀。她在厂主导计算,优化工艺,确保参数准。三年苦干,没计算机,全手工,冬天断电点蜡烛,风沙吹纸张到处跑,得追着捡。她丈夫张文裕也是物理学家,两人早年留学。1941年她去美国时,导师不收女学生,她写信坚持,用行动证明女生行。回国绕道七年,带回资料,没丢一点。 王承书完成任务后没歇着,1973年领衔激光同位素分离研究。那时中国这领域空白,她组几人小组,从头干起,花五年做出实验装置,指标超日本公开数据。结果写成手稿,上交不署名。她一生三次改行:留学时证明女生能力,回国时带资料,接任务时执行。她晚年住老宿舍,没空调,家电旧,坚持科研钱是国家的,自己清静就好。1994年病重住院,用国产药,说咱们的也能治。去世前留话,愧对党和人民。 2019年事迹拍纪录片《隐姓埋名人》,入选最美奋斗者。她贡献为中国核工业奠基,推动技术进步。她的故事激励后人,体现科学家报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