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政客们天天内斗,为什么依然是世界头号强国,它究竟有着怎样的游戏规则? 答案就在1787年的费城制宪会议里,当时,美国刚结束独立战争,一群开国元勋坐在一起,讨论一个要命的问题:如何设计一套制度,让这个新生国家不会因人性的弱点而分崩离析; 有人提议让大众意愿决定国家走向,然而,富兰克林那句 “不能把国家的未来赌在人性上”,说白了就是给所有政客画了条红线:你们可以争,但不能把桌子掀了。 这套规则最核心的玩法就是 “三权分立”,总统、国会、最高法院像三个互相盯梢的保安,谁也别想独吞权力蛋糕。总统想搞个大项目,国会不批钱就是白搭。 国会好不容易通过个法案,最高法院一句话 “违宪” 就能打回原形;就算总统和国会拧成一股绳,最高法院的大法官们终身任职,根本不鸟他们的脸色,该怎么判还怎么判。 奥巴马当年推医改,众议院和参议院吵了整整一年,共和党把法案条款改得面目全非,好不容易通过了,最高法院又跳出来说其中的强制投保条款违宪,折腾来折腾去,医改没黄,只是换了种形式落地。 特朗普上台后想废了医改,闹了四年也没成功,不是他能力不行,是这套制度早把 “废法” 的门槛抬得老高,光靠骂街根本没用。 后来特朗普被众议院弹劾两次,看着闹得惊天动地,可参议院一票否决,连总统位置都没动摇,这就是规则在起作用 —— 内斗可以,但不能随便 “杀头”,得按程序来。 更妙的是这套规则给内斗划了 “禁区”,不管两党骂得多凶,涉及国家根基的事儿总能达成共识。 就说 2022 年那部芯片法案,之前民主党推气候法案,共和党故意给芯片法案使绊子,看着要黄,结果投票时参议院 64 票对 33 票通过,17 个共和党人倒戈支持,众议院 243 票对 187 票通过,24 个共和党人投了赞成票。 为啥?因为大家都清楚半导体是科技霸权的命根子,美国芯片制造占比从 30% 跌到 10%,再不救就真没了,这种时候再斗就是砸自己饭碗。这就像俩兄弟在家抢遥控器打得头破血流,外人一来立马并肩站成一排,骨子里的利益共识比嘴上的骂战结实多了。 而且制宪会议设计的这套体系,早就给国家留了 “造血” 的后手,不管政客怎么斗,钱和资源总能流到该去的地方。 从 1940 年到 1964 年,联邦政府研发资金涨了 20 倍,60 年代巅峰期占 GDP 的 2%,相当于现在每年 4000 亿美元,就是这笔钱砸出了曼哈顿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还催生了晶体管、数字计算机这些改变世界的发明。 后来政府投入降了,现在非国防研发只占 GDP 的 0.7%,但私营部门接上了力,2022 年美国总研发投入占 GDP 的 3.59%,比英国、芬兰这些国家都高。 更关键的是,当年建的 NASA、DARPA、国家科学基金这些机构,根本不受总统换届影响,特朗普骂 NASA 搞登月没用,该投的钱一分没少;拜登要跟中国抢科技高地,DARPA 立马启动量子计算、先进通信的新项目,政客换了一波又一波,这些 “技术基本盘” 稳得很。 联邦制更是给这套规则加了层保险,华盛顿的政客吵翻天,各州该发展还发展。 加州靠着硅谷的科技产业,GDP 能排进世界前五,德州的能源产业占全美四分之一,纽约的金融中心地位没人动得了,这些地方根本不把白宫的内斗当回事。就像家里的主卧在吵架,厨房、书房照样正常运转,甚至还能自己赚外快,整个家自然垮不了。 当年富兰克林在制宪会议上说,自己也不同意宪法的某些部分,但为了公益愿意妥协,这种 “求同存异” 的思路早就刻进了制度里 —— 允许政客有分歧,允许两党互相拆台,但必须在一个框架里折腾,不能把整个国家拖下水。 所以看下来,美国政客的内斗更像一场按剧本演的闹剧,规则早就搭好了舞台,画好了边界,不管演员怎么飙戏,灯光、布景、道具都不会乱。 那些骂战、弹劾、否决,看着热闹,其实都是制度设计里的 “压力释放阀”,把人性里的贪婪、好斗都框在了可控范围里,而国家的科技投入、产业根基、全球布局这些真正要命的东西,早就被规则焊死在了安全区,这就是即便天天吵得鸡飞狗跳,依旧能稳坐头号强国的根本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