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美媒声称中国的做法,完全错误了!10月29日,华尔街日报刊文声称,中国现在的做法

美媒声称中国的做法,完全错误了!10月29日,华尔街日报刊文声称,中国现在的做法,这是选择继续以科技与制造业为核心驱动力,而不是优先改善民生和刺激内需。北京在26年至30年的发展蓝图中,号召全国动员,采取“超常规措施”在半导体等关键技术上实现决定性突破,以加快科技自立自强进程。 从华尔街日报的视角看,中国这波操作确实有点 “偏科” 的意思,眼里好像只盯着半导体这些能和美国掰手腕的领域,把民生内需晾在了一边。 看看 26 到 30 年的发展蓝图就知道,所谓 “超常规措施” 说白了就是集中力量往科技赛道砸资源,光半导体领域的大基金三期就一口气砸了 3440 亿元,全都奔着设备、材料这些卡脖子的环节去了,连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都算过账,2026 到 2028 年光大陆 300 毫米晶圆厂的设备投入就要砸 940 亿美元,这钱要是匀点给消费刺激,说不定老百姓购物车能满点。 资源都往科技圈流,消费市场立马就显出疲态了。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摆在那,2025 年 1 到 4 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才增长 4.7%,看着还行但架不住环比拉胯,4 月份环比增速只有 0.24%,比前几个月掉了一大截,这意味着老百姓掏钱越来越谨慎。 网上零售额倒是涨了 7.7%,但细看就知道,实物商品只涨 5.8%,穿类商品几乎没动,也就吃的涨了 14.6%,毕竟饭不能不吃,其他能省就省了。 这也难怪,大家手里的钱不敢随便花,社保和消费转型的支持没跟上,谁愿意冒风险乱消费? 通缩压力更是跟着凑热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早就没了前些年的劲头,2021 年还 100.9,2023 年就跌到 100.2,几乎快持平了,说白了就是东西越来越便宜但还是没人买。 商家为了走量只能降价,可越降越赚不到钱,反过来更不敢涨工资,老百姓收入没增长,消费更疲软,这不就成了死循环? 要是把砸在科技上的零头拿出来搞点消费补贴,或者完善下社会保障,让大家敢花钱,也不至于陷入这种尴尬境地。 工业产能过剩的问题更突出,最典型的就是建材行业,简直成了 “内卷重灾区”。2024 年水泥全行业利润只剩 266 亿元,较 2019 年的 1867 亿元跌了快九成,2025 年前九个月水泥产量还同比降了 5.2%,价格更是跌到了每吨 267 块多的低谷。 中小企业惨得更明显,产能利用率连 50% 都不到,超过一半的企业都在亏损,只能靠停窑减产过日子,光是 2025 年就有 1.18 万吨 / 日的熟料产能停产,淘汰的产能占比都快到 10% 了。 玻璃行业也好不到哪去,价格连续五年走低,2025 年又触了历史低位,利润早跌到谷底。这些过剩的产能本可以通过内需消化,可偏偏资源全去了科技领域,没人想着怎么激活国内需求,只能眼睁睁看着企业 “关张大吉”。 更有意思的是,连传统建材企业都开始跨界蹭科技热度,海螺水泥跑去投光伏,上峰水泥花 19 亿入股半导体公司,中国建材干脆设了 150 亿基金投光伏玻璃,大家好像都觉得只有沾科技的边才有出路,没人愿意深耕内需市场。 结果就是科技领域热热闹闹扩产,民生领域冷冷清清,半导体产能要冲全球 42%,可老百姓连买件新衣服都要犹豫半天;晶圆厂设备支出一年比一年高,可水泥企业停窑的天数越来越多。 说到底就是资源分配偏得太厉害,把宝全押在了和美国竞争的科技赛道上。社会保障的投入没跟上,老百姓不敢消费;消费刺激的力度不够,内需拉不起来;产能过剩没人管,企业日子难过。 这些问题摆得明明白白,可政策重心还是往科技上靠,难怪美媒会说这做法完全错了,毕竟钱就那么多,都拿去造芯片了,自然没力气管柴米油盐的民生事儿,最后科技能不能突围不好说,内需和民生先被拖了后腿。

评论列表

最小最小的太阳
最小最小的太阳 2
2025-10-30 10:15
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用户14xxx39
用户14xxx39 2
2025-10-30 10:26
风水轮流转。以后世界芯片中国造,卷死其他的外企之后,价格也是中国说了算了。
用户14xxx39
用户14xxx39 2
2025-10-30 11:33
而且再也不用8亿件衬衫换一架飞机了。以后C919大飞机也可以出口,卷死波音和空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