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老师长得像明星,我就能考满分?”开学第一周,初三(2)班悄悄把新语文老师“圈”成了校园热搜:高马尾、小鹿眼,走路带风。 当天晚自习,平时最皮的男生主动擦黑板,女生把《出师表》背得滚瓜烂熟,声音比平时高八度。 可月考成绩出来,班级平均分只比隔壁“凶脸老头”带的班高1.5分。 班主任把卷子一摊:“你们不是爱看脸吗?默写‘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写错的照样九个人。”教室瞬间安静,有人把刚买的明星同款发卡默默摘了。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去年调查了1.2万名中小学生,结果挺扎心:87%的孩子说“喜欢幽默温柔的老师”,但成绩前10%的学生里,七成把“严格负责”排第一,颜值连前三都没进。 韩国首尔做了个更狠的实验,让高颜值老师和普通老师轮流讲同一节函数,学生当场打分,高颜值确实多拿20%的“印象分”,两周后统一测试,两组分数几乎重合。 抖音上靠脸出圈的“语文小王子”自己也承认,学生真正转发的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大雁快递,包邮不退”,不是他的侧脸。 把知识点压进梗里,一节课能刷出百万播放;换成照本宣科,滤镜再厚也救不了完播率。 期末前,那位“高马尾”老师使了一招:让全班把《陈情表》改编成朋友圈,李密要发九图,配文不能超140字。 孩子们一边吐槽“古人都得卷流量”,一边把“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倒背如流。 最终,年级第一落回(2)班,有人把成绩单贴在黑板旁,旁边写了行小字——“脸只能签到,干货才能签到分”。 下课铃响,老师把头发扎更低,说了句实话:“我也爱听夸奖,但考试不考颜值,咱们都别骗自己。”孩子们哄笑,接着埋头改错。 那一刻,教室窗外的阳光落在卷子上,比滤镜亮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