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2月,国民党兵团司令官孙元良大摆宴席,邀请师以上将领参加。见应者寥寥,他杀心大起,准备将策划起义的董宋珩等人捕杀。 1949年11月底,解放军挺进大西南,四川门户大开。十六兵团官兵补给中断,军心浮动。孙震仓皇出走后,孙元良接管川鄂绥署,意图架空董宋珩。他下令在广汉兵团部设宴,发出三十多张请柬,邀师长以上军官出席,名义上讨论防御策略。实际目的是试探忠诚度。 宴席当天,只有严翊邦等少数人到场,董宋珩、曾甦元、张宣武全数缺席。他们以军务为由推脱,早通过秘密渠道察觉孙元良意图。席间气氛冷清,到场者勉强附和孙元良讲话,严翊邦点出部队弹药粮草短缺,士兵不愿在家乡死拼。这番话引来低语附和,暴露兵团离心倾向。 孙元良闻言大怒,认定缺席者有异心。他视董宋珩等人为最大威胁,这些人掌控绥署和主力部队,串联起义计划已成气候。宴后,孙元良召集亲信,指示立即抓捕董宋珩、张宣武,若反抗就地处决,以绝后患。亲信顾虑兵力对比,建议谨慎,但孙元良坚持动手。 他派副参谋长带一个营兵力,以检查军务为名,前往董宋珩驻地诱捕。董宋珩早设警戒,派去部队接近外围即遇阻,无法下手,只得空手返回。孙元良闻讯大发雷霆,斥责办事不力。这次失败加深他的孤立,他反复权衡,杀意不减,却暂无良策。 孙元良从蒋介石处接管三千警卫部队,意图以武力威逼。他下达向成都集结令,但董宋珩等人置若罔闻,率主力移至什邡布防。孙元良亲率警卫团扑向什邡,期望夺回指挥权。到场后,四十一军、四十七军已列阵对峙,孙元良手下新兵未经实战,胜算渺茫。 董宋珩与曾甦元联名致信孙元良,表明起义决心,邀其加入或让路,否则兵戎相见。孙元良读信后被迫撤退,途中提议上山游击遭军官反对。这场捕杀企图彻底破产,孙元良失势明显,他开始盘算个人出路。 宴席风波后,董宋珩、曾甦元加速起义准备。他们召集团长以上军官,在什邡宣布通电,率十六兵团三军十师六万人反正。部队整编入人民解放军,董宋珩任司令,保留番号。这次行动避免成都地区激战,推动和平接收。 孙元良撤回指挥所,支取百余两黄金,持通行证悄然逃离。他化装潜伏城外农舍,辗转经香港抵达台湾。此后,孙元良在岛上任职,晚年淡出军界。董宋珩起义后,任全国政协委员,1955年授中将衔,1960年病逝北京。 曾甦元随部队改编,参与西南剿匪。张宣武继续统四十一军,融入新军序列。严翊邦等中层军官,也在起义中转向。这些川军将领的抉择,保全数万士兵性命,成西南解放关键一环。 成都于12月27日解放,国民党残部溃散。十六兵团起义标志国民党在川防线崩盘,加速西南全境归于和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