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1960年,北大才女王承书狠心抛弃丈夫和孩子后不辞而别,从此音信全无。17年后,

1960年,北大才女王承书狠心抛弃丈夫和孩子后不辞而别,从此音信全无。17年后,当满头白发她出现时,孩子们愣住了,随后悲痛大哭:“母亲,您受苦了,您是我们的骄傲!” 王承书这辈子,从小就跟书和公式打交道。1912年6月26日,她出生在上海一个书香门第,祖籍湖北武昌。家里父亲是清末进士,留学日本回来的,母亲出自扬州名门,家里书堆得像小山。她在北京长大,从小爱钻研数学物理,父亲的藏书成了她的玩具。聪明劲儿上来,谁也拦不住。十八岁那年,1930年,她考进燕京大学物理系,班上就她一个女生。那时候女生搞科研,少见得很,可她不服输,每天泡实验室,成绩稳稳第一。1934年毕业,全系头名,还拿了斐托斐金钥匙奖,这奖在学术圈可金贵了。接着读硕士,1936年毕业留校教书,教学生力学电磁学那些硬核玩意儿。她这起步,就注定不一般。 婚后日子,王承书也没闲着。1939年她在昆明跟物理学家张文裕结婚,两人志同道合,丈夫支持她搞研究。1941年,她靠美国巴尔博奖学金去密歇根大学深造,师从大牛乔治·乌伦贝克,专攻气体分子运动论。实验室里,她天天测数据,推公式,1944年博士毕业,还搞出王承书-乌伦贝克方程,这东西在物理界响当当,描述气体分子碰撞,影响不小。美国条件好,工作机会多,可她1956年毅然回国,带一箱专业书,直奔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当研究员,还在北京大学教书。讲课时,她总爱用黑板推导,学生们听得入迷。她这选择,搁谁身上都得掂量掂量,新中国刚起步,科研条件差,但她看重国家需要。 1958年,王承书调到原子能研究所热核聚变研究室,那时候核技术是热门,她负责理论计算。1959年,她去苏联原子能研究所实习仨月,学核设备操作,记工艺流程,为国内攒经验。回国后,她埋头干活,日子过得充实。谁知1960年,风云突变。中苏关系闹僵,苏联专家卷铺盖走人,还带走技术资料,中国核武器项目卡壳了。国家安全压力大,钱三强找到她,直说需要她的才华。她是气体动力学专家,正合适搞铀同位素分离。她同意了,从此隐姓埋名,离开北京。那天,她留信给丈夫,说远行,没提任务,就这么断了联系。丈夫看到信,明白几分,但也只能咽下。 王承书一头扎进西北戈壁滩,那地方条件苦,土坯房住着,设备简陋,全靠纸笔算。团队研究气体扩散法,分离铀同位素,这关乎原子弹核心。她领头,分工明确,亲自示范操作离心机,调整阀门,记数据。沙尘暴来时,她护实验记录,脸划伤了也不退。一步步推进,克服短缺,1964年1月14日,气体扩散厂出高浓缩铀。十月十六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戈壁上空蘑菇云升起,她的付出见效了。这活儿不光技术活,还得耐得住寂寞,十七年里,她头发白了,皮肤粗了,但项目一步步往前推,优化级联系统,设计国产扩散机,工厂投产。她这贡献,实打实让中国核技术站稳脚跟。 十七年音信全无,对家人是煎熬。王承书专注工作,没时间顾家。丈夫张文裕带着孩子过日子,偶尔提她,但孩子们长大后,总纳闷妈去哪了。1977年冬天,她终于回北京,头发白了大半。推开门,孩子们先愣住,随即哭喊起来。那一刻,谜底揭开,她讲了戈壁滩的日子,孩子们懂了,她是为国家扛大事。重逢后,她没多停留,又投入研究。这段经历,让人感慨,个人牺牲换国家强大,值不值?她自己从不说,干就完了。 回京后,王承书继续铀同位素分离研究,当理论奠基人。1980年,她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参加会议,展示图表,讲分离效率。指导年轻研究员,手把手教实验步骤,分发资料,逐页解释。她写论文,校对数据,推动从实验室到工业。1980年代,核技术进步,她功不可没。身体渐弱时,还读期刊,标注新发现,到实验室巡视,交代项目。1994年,她捐10万积蓄给科研,遗体医学研究。6月18日逝世,享年81岁。追悼会,杨振宁发唁电,赞她教育国防贡献。她的论文选集出版,摆书店,影响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