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切尔夫人评价苏联社会主义制度,苏联所谓的社会主义,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特权阶层,这些特权阶层无偿占用了普通大众的劳动成果,却让普通大众来承受痛苦。 (阅读前请点个赞,点个关注,主页有更多你喜欢看的内容) 这种“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反差,最终蛀空了整个苏联大厦。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早就明确指出,苏联解体的关键原因之一,就是这个长期存在的特权阶层搞“自我政变”,把公权力变成了谋私利的工具。 这其中有着严密的特权体系,而根子就在那个叫“职务名册”的制度上,俄语里叫Номенклатура,说白了就是一张“特权准入证清单”。 1923年俄共(布)中央就通过了《关于任命制》的决议,把全国的关键职位分成三档:1号名册是中央核心要职,3500多个国家级岗位由苏共中央直接任命;2号是部委副职这些次级岗位;3号是地方州委书记、工业负责人等。 更要命的是,斯大林时期直接攥着1号和2号名册的任命权,连3号名册都要插手,各级官员的命运全在上级手里,谁忠诚于领袖,谁就能挤进这个圈子,业务能力根本不重要。 在这种“任命制”下,特权阶层成了封闭的小圈子,官官相护、代代相传,苏联的普通老百姓就算再能干,也摸不到权力的边,更别提公平分配了。 进了这个圈子,享有的特权能把人惊掉下巴,叶利钦在自传里写过,政治局委员的专属医院全是进口最先进设备,病房里铺地毯、挂吊灯,连茶具都是精美瓷器,医生看病得凑十几个人会诊,就怕出一点错,因为伺候不好特权阶层要掉脑袋。 物质上更不用说,高级干部有国家配发的别墅、专用汽车,勃列日涅夫时期还恢复了赫鲁晓夫废除的“钱袋”制度,每月除了工资,还有个装着几千卢布的秘密信封,金额是普通工人的好几倍。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拜访高尔基时都惊呆了,这位文豪的庄园里有四五十个佣人伺候,可这庄园根本不是私人财产,是国家拨给的“福利”,本质上就是用纳税人的钱养着特权阶层。 当时苏联还有专门的特供商店,货架上摆满了普通民众连影子都见不到的黄油、巧克力、进口布料,这些紧俏物资全是靠挤占民生资源来的,特权阶层一分钱不用多花,就能无偿占用大众的劳动成果。 至于创造了苏联大部分财富的普通老百姓,却过着“兜比脸还干净”的日子,一家四口挤在二三十平米的“赫鲁晓夫楼”是常态,而同级别的干部住着几百平米的豪宅,光厨房就比老百姓的整个家还大。 商店里永远是空空的货架,买面包要排几小时队,连肥皂、火柴这种日用品都要凭票供应,可特供商店里的奢侈商品却堆积如山。 更寒心的是福利保障,国家收走了民众的社保资金,优先保障特权阶层的医疗、养老,普通工人的养老金却经常拖欠,甚至有人退休后连温饱都成问题。 勃列日涅夫时期,党政干部和民众的收入差距达到30到44倍,也就是说,一个高官一个月的“秘密信封”,比普通工人几年的工资还多,这种赤裸裸的剥削,哪里有半点社会主义的影子? 最可怕的是这个阶层的凝固性和保守性,官位成了可以继承的家产,斯大林的儿子瓦西里25岁就当上将军,很多干部子弟不用奋斗,就能挤进“职务名册”,而普通家庭的孩子再努力也没机会。 为了守住既得利益,他们最终成了改革的死敌,赫鲁晓夫当年想取消一些特权,立马遭到特权阶层的集体反对,最终被赶下台。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不仅恢复了所有特权,还把干部终身制写进潜规则,废除了干部轮换制,整个官僚体系彻底僵化。 这些人根本不管国家发展,只要自己的别墅、特供、秘密信封不受影响,就算苏联经济停滞、民生凋敝也无所谓。 他们排斥有能力、有改革意识的人,只提拔听话的庸才,整个体制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泥潭,到最后连修条公路、造个农机都要层层审批,效率低得惊人,普通工人的劳动成果,就这样被低效的官僚体系和特权消耗掉了。 人民网早就剖析过,苏联的腐败是系统性的,特权阶层不仅享受合法的特殊待遇,还利用权力搞非法敛财,比如通过特供权倒卖紧俏物资,用“无限银行账户”挪用公款。 到了戈尔巴乔夫时期,这些“在册权贵”干脆加速变现,把国家资产变成私人财富,等苏联解体后,摇身一变成了新的富翁和官僚,完成了一场“合法的掠夺”。 而普通大众承受了计划经济的束缚、物资短缺的痛苦,最后还要为特权阶层的贪婪买单,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被瓜分,这样的体制怎么可能长久。 撒切尔夫人的评价,本质上是看透了苏联体制的致命缺陷:当社会主义变成了特权阶层的“遮羞布”,当公权力沦为少数人敛财的工具,当普通大众的劳动得不到尊重、痛苦得不到缓解,这个看似强大的超级大国,早就从根上烂了。 所以说这是“特权阶层的自我政变”,一点都不夸张,他们不是在建设社会主义,而是在埋葬社会主义。 苏联的教训太深刻了:任何脱离了人民、纵容特权滋生的体制,不管包装得多么光鲜,最终都会被人民抛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