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宣布,要将两家日产能合计达60万桶的中国炼油企业--辽阳石化和山东裕龙石化,以及中国石油的贸易部门中石油香港公司列入了对俄制裁名单。 2025 年 10 月柏林的清晨,主妇克拉拉翻着能源账单皱紧眉头。 汽油价格比上月又涨了 15%,取暖费预估单更是触目惊心。 她不知道,这背后是欧盟刚公布的一份制裁名单在作祟。 辽阳石化、山东裕龙石化,还有中石油香港公司被推上风口。 同一天,布鲁塞尔欧盟总部的新闻发布会现场。 发言人念出制裁理由:“涉嫌协助俄罗斯规避石油贸易限制。” 台下记者追问:“这两家中国炼厂日产能合计 60 万桶,不怕加剧能源紧张?” 发言人含糊其辞,只强调 “维护制裁效力”,回避核心问题。 时间拉回 2022 年,那时欧洲的能源焦虑已初现端倪。 俄乌冲突后,欧盟宣布对俄能源 “逐步断供”,却很快陷入被动。 当年冬天,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被迫关闭部分生产线。 理由很简单:从美国进口的液化天然气,价格是俄气的 1.5 倍。 2023 年,欧洲试图靠 “找替代” 缓解困境。 代表团频繁出访中东、非洲,签下多份能源合作协议。 可现实是,卡塔尔的天然气要靠船运,成本高还不稳定。 全年欧洲能源进口成本,比 2021 年多花了 2300 亿欧元。 没人想到,2025 年欧盟会把矛头转向中国炼厂。 辽阳石化早在 2009 年就和俄罗斯有能源合作。 承接中俄 “贷款换石油” 项目,专门加工俄原油。 山东裕龙石化则是亚洲最大炼化一体化基地之一,合规开展贸易。 制裁消息传出当晚,伦敦原油期货价格就跳涨 3%。 分析师在电视节目中直言:“这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中国炼厂买俄油是市场行为,反而帮全球平抑油价。 现在制裁它们,欧洲只能去抢更贵的油,民生成本又要涨。 更讽刺的是,欧洲自己从未真正和俄油 “切割”。 2023 年土耳其的原油进口量激增 40%,出口量也跟着涨。 业内都清楚,不少俄油经土耳其精炼后,换个标签就卖到欧洲。 哈萨克斯坦的输油管道,也成了俄油 “曲线进入欧洲” 的通道。 制裁公布一周后,德国汽车制造商大众集团率先发声。 CEO 在财报会议上警告:“能源成本再涨,可能影响中国工厂供应链。” 要知道,大众在华年销量占全球近 40%,是绝对的 “现金奶牛”。 现在欧盟得罪中国,很可能让这部分业务受牵连。 与此同时,中国商务部的回应虽温和却有分量。 “坚决反对单边制裁,保留采取必要反制措施的权利。” 熟悉产业链的人都清楚,中国手里握着关键筹码。 稀土、锂电池材料等,都是欧洲新能源和汽车产业的 “命门”。 欧洲央行当月发布的报告,更是给欧盟泼了冷水。 “能源价格高企已导致核心通胀率居高不下。” “制造业外流趋势明显,德国已有 23% 的企业计划迁厂。” 报告最后强调:“单边制裁只会加剧经济困境,而非解决问题。” 制裁公布半个月后,欧盟内部开始出现分歧。 匈牙利代表在会议上直言:“这是愚蠢的决定,损害成员国利益。” 意大利、希腊等南欧国家也表达担忧:“旅游业本就复苏艰难,油价上涨会雪上加霜。” 但在部分国家的坚持下,制裁仍未松动,只是执行力度悄悄打了折。 10月中旬,中石油香港公司公布的数据显示。 其对欧石油贸易量未受明显影响,仍按合同正常履约。 “我们合规经营,不会因单边制裁改变商业决策。” 这意味着,欧盟想靠制裁切断俄油流通的算盘,从一开始就落空了。 眼下,欧洲的冬天正一步步临近。 克拉拉在超市买完东西,又绕到加油站加满油箱。 她看着加油机上跳动的数字,忍不住叹气:“不知道明年还能不能开得起车。” 而在布鲁塞尔,欧盟官员们还在为如何 “平衡制裁与民生” 争论不休。 这场由制裁引发的连锁反应,还在持续发酵。 欧洲人慢慢发现,所谓的 “制裁”,最终制裁的是自己的生活。 当取暖费越来越高,当工厂陆续搬走,当物价不停上涨, 欧盟或许才会明白:在全球化时代,霸权式的单边行动,早已行不通了。 信源:欧盟首次制裁中国大型炼油厂和石油贸易商,商务部回应 环球时报 2025-10-2321: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