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条消息:清华大学聘用了翁帆,我觉得这个安排是合适的。 首先,翁帆这个人,这个名字,已经与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联系在一起,即使是出于对杨振宁的纪念,对他的敬意等等考量,清华大学聘用她也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其次,翁帆本人也是拥有博士学位的,聘用为教职人员,也无不可。 (阅读前请点个赞,点个关注,主页有更多你喜欢看的内容) 但有人可能还是会怀疑,是不是看在杨老的面子上搞特殊了? 想解答这个问题,咱就得先了解杨振宁跟清华的渊源,这可是掏心掏肺几十年的投入。 杨振宁1997年就在清华创建高等研究中心,1999年起开始当教授,2003年干脆回清华园定居,把重振清华理科辉煌,当成“这辈子最后一件值得做的事”。 他在之后多年里亲自募集资金、力邀顶尖学者,林家翘先生就是被他请去执教的,连招聘每一位候选人都要仔细研究学术背景。 80多岁高龄依旧坚持给大一新生讲“大学物理”,手把手指导博士研究生,举办国际研讨会让学生直接跟科学大师对话。 去年12月,他还把办公室里2000多件图书、手稿、书信、影像资料全捐给了清华,专门建了“杨振宁资料室”,这些资料里藏着他跟邓稼先的通信、给狄拉克祝寿时拍的物理学大师视频,全是能滋养后学的宝贝。 杨先生10月18日刚逝世,清华师生纷纷自发在科学馆外排成长队悼念,这份感情是装不出来的。 这种情况下,让跟杨先生相伴多年、最了解他学术思想和资料背景的翁帆留下来,参与资料整理、学术传承,本身就是对杨先生最好的纪念,这价值可不是随便找个外人能替代的。 光说纪念意义还不够,翁帆自身的资质同样能撑得起这份聘用。 有人可能忘了,翁帆早就是清华大学的博士了,而且当年入学就经过了正规考核。 2011年她考清华建筑历史系博士时,就有过“走后门”的传言,当时清华新闻中心直接否认,明确说她是以香港居民身份申请,通过考核符合资格才录取的,根本没搞特殊。 要知道她本科读的汕头大学英语系,硕士是广东外贸英语翻译系,跨专业考进的全国顶尖建筑历史系,要是没真本事,光靠“关系”根本过不了清华的考核关。 清华博士招生从来不是走过场,笔试面试层层卡,当年能通过,就说明她的学术潜力和学习能力是被认可的。 现在她拿着博士学位,早已符合了清华教职招聘的基本门槛,看看今年2月清华“水木学者”计划的申报条件,明确要求“获得博士学位不超过三年”、“院系面试考核推荐”,翁帆的博士学历和学术经历,显然满足这类教研岗位的资质要求。 那些喊“搞特殊”的人,怎么不问问自己:要是没博士学位、没通过考核,清华哪能随便聘人? 更何况清华的聘用从来有章可循,不是谁想“特殊”就能特殊的。 今年3月清华刚出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聘任管理办法》,明确思政课教师要“教学效果优秀”、“有学术影响力”、“积极参与公共服务”,还专门成立了不少于11人的评审委员会,选优配齐师资,扭转“重科研轻教学”的导向。 就算翁帆聘的不是思政岗,清华其他教职的招聘逻辑也是一样的,看资质、看能力、看匹配度。 翁帆跟着杨先生多年,耳濡目染之下,对杨先生的学术思想、治学方法、教育理念都有最直观的理解,杨先生捐赠的那些手稿、书信里藏着的学术细节,她比任何外人都清楚。 让她参与高等研究院的资料整理、学生指导,或者协助“杨振宁资料室”的运营,这正是“人岗匹配”的绝妙安排。 清华要的是能传承杨先生精神、用好这批珍贵资料的人,翁帆恰好是最合适的人选,这跟“看面子”没关系,纯粹是基于实际需求的选择。 那些揪着“特殊照顾”不放的人,其实是把情理和规矩搞混了,杨先生确实让清华的冷原子物理、凝聚态物理等基础学科往前迈了一大步,让无数学生得到科学大师的点拨,他捐赠的资料是“学术宝库”,这种贡献值得清华用恰当的方式铭记。 而翁帆有博士学位,又熟悉杨先生的学术遗产,清华聘她做相关工作,既符合聘用标准,又能发挥她的独特优势,这是双赢的事。 要是换个不了解情况的外人,来接手杨先生的资料,反而可能浪费了这份宝贵的学术财富,那才是对杨先生贡献的不尊重。 而且清华作为顶尖学府,犯不着为了“面子”破坏自己的规矩,当年翁帆读博时就公开回应过质疑,现在聘用更不可能没走流程。 所以清华聘翁帆这事,就是情理之中、规矩之内最合适的安排,尊重贡献、恪守规矩、人岗匹配,这三条占全了,根本没什么可质疑的。 对此你还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