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荆江评论:楚韵重阳,从楚辞到新时代的文化传承

荆州新闻网评论(特约评论员张卫平)金菊绽芳华,茱萸寄远情。金秋时节,当金菊缀满荆楚大地,茱萸的幽香穿越千年时光,我们不禁要问:这一传统节日,何以跨越历史长河,依然在江汉平原焕发勃勃生机?答案,深植于荆楚文化的沃土,蕴藏在诗酒的吟咏与民俗的烟火之中。

诗韵重阳,文人墨客笔下的荆楚情怀。诗仙李白,曾两度登临荆州龙山,也就是今日之八岭山,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和“醉香风落帽,舞爱月留人”等诗句,给荆州重阳登高的浪漫习俗增添了诗情酒意的注脚。曾旅居沙市杜工部巷的杜甫,则以一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勾勒出重阳时节的苍茫意境,尽管作于夔州,其诗的意境却与荆江的壮阔一脉相承。王维的“遍插茱萸少一人”,道尽佳节思亲的绵长情愫,成为千古绝唱。白居易的“白头翁入少年场”,则记录了重阳宴饮的欢愉图景。千百年来,这些诗篇不仅描绘了登高、赏菊、佩萸的习俗,更让重阳节承载了文人雅士对生命、家国的深沉咏叹。

楚俗溯源,重阳文化的荆江基因。荆州,作为楚国的核心区域和最鼎盛时期都城所在地,是“九九重阳”及其民俗事象的源头和发祥地,为重阳的“节日化”作出了积极贡献,在中国重阳文化中有着非常特殊、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两千多年前,楚人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神秘日期”,以哀悼楚人的先祖火神祝融为核心,逐渐衍生出登高祓禊、饮宴避灾的习俗。《荆楚岁时记》中“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的记载,印证了荆州民间集体登高野宴的盛况。而“龙山落帽”的典故,更将东晋名士孟嘉在江陵八岭山的轶事,化为文人风骨的象征,使重阳从祭祀仪式转向人文游乐。此外,楚人佩茱萸囊、饮菊花酒、食蓬饵的习俗,早在屈原《离骚》中便有迹可循,成为重阳“次生型习俗因子”的源头。

食在重阳,九黄饼中的千年风味。重阳“食饵”之俗,在荆州化为独具特色的九黄饼。此饼以果料为馅,缀满芝麻,酥松香甜,取“九月菊花黄”之意,寓意丰收与吉祥。相传东汉时,荆州人便制九黄饼登高食用;东晋“龙山落帽”宴席上,它更随桓温、孟嘉的雅事而声名远扬。李白、杨万里等古代诗人游历落帽台后,均以诗句为九黄饼添了彩,使其成为荆州八珍之首。这一习俗至今尚存。于是,在荆州传统小吃里,除九黄饼外,还有芈月爱吃的白玉糕及与“登高”意象更为契合的顶顶糕,更有千年传承的楚国凛糕,共同构成丰富的重阳食俗画卷。

文旅融合,传统节俗的当代新生。近些年来,荆州各地深挖重阳习俗的文化资源,推动民俗文化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如去年沙市在万寿园景区举办重阳主题活动,融合文艺演出、反诈宣传与旅游推介,营造孝亲敬老氛围。一系列重阳文化活动通过媒体赋能,唤醒了公众对地方节气文化的认同。展望未来,荆州还可以进一步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复原八岭山落帽台遗址,于秋季举办登高诗会、金秋诗会;在张居正街、三义街等历史文化街区,开设九黄饼制作体验工坊;结合菊花种植产业,推出“金菊茶宴”,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楚风雅韵。

从《楚辞·远游》“集重阳入帝宫”的吟咏,到千年前龙山登高的风雅,再到今日荆江之畔的菊香饼韵,重阳习俗在荆州的传承演变,正是中华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缩影。我们当以诗心传承雅俗,以创新激活遗产,让重阳节不仅是登高赏秋的佳节,更成为彰显文化自信、推动地方发展的文旅盛宴。唯有如此,楚辞的浪漫、唐诗的豪迈、民间的智慧,方能如长江之水,奔流不息,滋养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