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57折射出的是自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科技与工业上的一蹶不振,纵观全球所有国家的五代机都采用全新设计,只有苏-57是以苏-27为架构延伸而来。 说起俄罗斯的苏-57战斗机,这玩意儿从立项到现在,基本就透露出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航空工业那股子颓势。1991年苏联一散架,原本庞大的军工体系瞬间崩盘,资金链断裂,技术人才外流,生产链条四分五裂。以前苏联时代,航空设计局像苏霍伊、米高扬那样,靠国家大笔拨款堆资源,一年能出好几款原型机。可解体后,俄罗斯经济直线下滑,军费缩水到不足苏联时期的零头,设计局只能靠出口老型号勉强维持。结果呢,航空工业从高峰跌到谷底,产能掉到2019年水平的四分之三,2025年俄罗斯飞机产量连西方制裁前的影子都摸不着。供应链断裂,进口部件买不到,本土替代品又跟不上趟儿,工厂闲置率高得吓人。这不光是钱的问题,还牵扯技术积累的断层,苏联老工程师退休一大批,新人培训跟不上,数字技术和材料科学落后别人一大截。 苏-57的来头,说白了就是PAK FA项目,2001年启动,那时候美国F-22已经试飞,俄罗斯空军急眼了,得赶紧有个第五代机顶门面。可预算紧巴巴,只能从苏-27老底子上抠。苏-27是上世纪70年代的货,设计局为了省事儿,直接拿它的鸭翼布局、主翼框架和机身结构当骨架,改改进气道、加点复合材料,就这么延伸出来了。为什么这么干?因为苏-27家族已经衍生出苏-30、苏-33、苏-34、苏-35这些变种,生产线现成,风险低,成本能压到最低。2010年首飞的T-50原型,就是苏-27放大版,翼展比苏-27长点,根弦也粗了些,但整体气动外形没大变。俄罗斯官方说这是为了快速验证第五代概念,空军急需替换老化的苏-27和米格-29。可你细看,这架构延续暴露的问题太明显了:隐身设计没法从零优化,机身表面那些铆钉和舱门缝隙,雷达反射截面(RCS)直接拉高到F-22的几倍。测试显示,低频雷达对苏-57的探测距离是F-22的6到10倍,隐身效果打折扣。 放眼全球,其他国家的第五代机全是从白纸开始画的,没一个像苏-57这么抱大腿。拿美国来说,F-22猛禽是洛克希德·马丁在1990年代初的先进战术战斗机计划里全新搞的,采用无尾三角翼、鸭翼取消、机身全埋式进气道,隐身从骨子里设计,RCS小到0.0001平方米级别。F-35闪电II更狠,联合攻击战斗机项目,波音和洛马竞争,洛马胜出后从头建模块化框架,传感器融合、网络战能力拉满,全球部署上千架。速度上F-22超2马赫,F-35稳在1.6马赫,但机动性和电子系统甩苏-57几条街。中国歼-20是成都飞机工业集团的原创,2011年首飞,鸭翼加菱形翼,全新鸭式布局,WS-10C发动机推力17吨,隐身涂层和相控阵雷达自研,RCS控制在0.01平方米左右。欧洲的台风战斗机虽是4.5代,但FCAS未来战斗机系统已经在规划全新第六代框架。日本的F-X和韩国的KF-21也走全新路线,摒弃老平台。甚至土耳其的TF-X,靠美英技术援助,从零起步。唯独苏-57,继承苏-27的遗产,机动性是强,超机动推力矢量发动机玩得溜,但隐身和航电落后,雷达还是老式的氮化镓阵列没上,探测距离和抗干扰能力比F-35差远了。 这背后的根子,还是苏联解体那场大乱斗。苏联散了,乌克兰继承了安东诺夫设计局和大量发动机厂,俄罗斯丢了半壁江山。米高扬的1.44项目,本来是第五代备选,1999年首飞过,但资金一断就黄了,苏霍伊只好捡苏-27的筐。工业上,俄罗斯航空产能从苏联的每年上百架掉到2025年的几十架,制裁一加,西方钛合金、电子芯片全卡脖子,本土替代品质量低,寿命短。苏-57的发动机,早期用AL-41F1S,推重比11,红外信号大,容易被热寻的导弹盯上。现在在推Izdeliye 30新发动机,三维矢量,推力18吨,但测试延期,2025年还只小批量服役76架。隐身材料上,表面涂层雨水一冲就掉,铆钉裸露在阳光下闪,RCS实际测得0.1到1平方米,远超F-22的0.0001。雷达系统N036拜卡尔AM,主动相控阵不错,但没氮化镓,功率和分辨率落后。相比F-35的AN/APG-81,集成度低,数据链弱。机动性是苏-57的卖点,二维矢量喷管能做眼镜蛇机动,但现代空战,隐身和信息战更关键,超机动用不上几次就露馅。 俄罗斯想翻身,推出苏-75“猎鹰”轻型机,2021年莫斯科航展亮相,单引擎,定价2500万到3000万美元,瞄准出口,抢F-35的低端市场。外形鸭翼单发,像放大版的苏-27,但宣称全新框架,隐身更好,航程3000公里,载弹8吨。可现实骨感,2022年乌克兰冲突升级,制裁封死进口,原型组装延到2025年,首飞推迟。俄罗斯联合飞机公司说所有部件开发顺利,但买家呢?印度一度感兴趣,谈联合生产,但2025年转向本土AMCA项目,阿联酋和埃及也观望,没下单。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