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上台以来,俄罗斯的外交政策经历了很多的波动和变化,但有一点不变,那就是俄罗斯对中国的态度。 普京执政后,尤其是近些年,俄罗斯的对华战略逐渐向经济合作和军事合作倾斜。 要弄明白这事儿,得先看清普京这些年攒下的家底可不是他一个人在唱独角戏,中俄那点交情早从 “领导人互信” 变成了绑在一根绳上的利益共同体,哪是换个总统就能随便拆台的。 先说说最实在的经济账,2016 年中俄贸易额才 695 亿美元,到 2024 年直接飙到 2448 亿美元,翻了快三倍还多,中国现在占俄罗斯外贸总额的比重都超三成了,相当于俄罗斯每赚三块钱就有一块来自中国,这种盘子可不是新上台的人敢随便砸的。 能源合作更是把两国焊得死死的,2023 年俄罗斯给中国送了一亿吨原油,比沙特还多 1749 万吨,稳稳坐上中国最大原油供应国的位置,天然气也没含糊,一年就送了 227 亿立方米,比前一年多了一半。 更关键的是,两国刚签了 “西伯利亚力量 - 2” 天然气管道的备忘录,未来 30 年每年要多送 500 亿立方米过来,还特意绕经蒙古国缩短 1000 公里成本,这种动辄几十年的长期合同,早把两国的能源命脉缠在了一起。 要知道欧盟正逼着 2027 年底前终止所有俄气协议,现在俄罗斯对欧天然气供应只剩 19%,跟之前的 40% 没法比,东边的中国市场就是它的救命稻草,亲美派再想讨好美国,也不能把自家的能源饭碗给砸了。 再看政治和军事上的默契,这可不是一天两天练出来的。当年梅德韦杰夫刚上台半个月,第一个出访的大国就是中国,用实际行动告诉外界中俄关系稳得很。 两国早开通了比美国还早的军事热线,上海合作组织里更是配合默契,2007 年 “和平使命” 军演,中国两千多名官兵直接开进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这种军事互信程度,比签十份协议都管用。 这些年在联合国投票、伊朗核问题这些国际事儿上,两国几乎总能想到一块儿去,说白了就是抱团取暖抗住西方压力,这是俄罗斯突破北约围堵的战略需要,跟谁当总统没关系。 更有意思的是民间基础,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民调显示,90% 的俄罗斯人都支持普京的对华政策,反而 81% 的人对美国没好感,80% 讨厌北约。这种民意基础摆在这儿,就算真有亲美派想上台搞转向,也得看看老百姓答不答应。 而且这些年中俄互办 “国家年”“俄语年”,汶川地震时俄罗斯第一时间派救援队送物资,民间感情早热起来了,不是靠领导人个人喜好维持的。 再说所谓的 “定时炸弹”,其实早被利益链条拆解得七零八落。以前还能说中俄 “政热经冷”,2007 年贸易额才 481 亿美元,现在早就今非昔比,2023 年中国从俄罗斯进口 1291 亿美元,出口 1109 亿美元,能源、汽车、手机这些实打实的生意做起来了,经济纽带比政治口号结实多了。 俄罗斯现在的处境很明白,北约步步紧逼,独联体四分五裂,西边的路被堵死了,只能向东找中国当靠山,这种战略选择是现实逼出来的,不是普京一拍脑袋决定的。 退一万步说,就算真有亲美派上台,他也得算算账:断了中国的能源订单,俄罗斯经济靠啥撑?丢了中国这个战略伙伴,在联合国里谁帮着说话? 要知道中俄关系可不是 “塑料友情”,而是经过了权力交接考验的 —— 当年普京第一次卸任,梅德韦杰夫接棒后照样把中国当成首要出访对象,该合作的项目一个没停。 现在两国又把中俄蒙经济走廊延长到 2031年,管道修到一半,贸易合同签了一堆,这些事儿哪是新总统一句 “亲美” 就能翻盘的? 生意做到这份上,早就成了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的关系,真要跟中国翻脸,那不是让俄罗斯自己一夜翻车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