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您长得真像毛主席!”1994年,河南法官许国寅有一次坐出租车,司机一回头,看到

“您长得真像毛主席!”1994年,河南法官许国寅有一次坐出租车,司机一回头,看到他的脸,不由得惊叹出声,许国寅也因此辞掉工作,踏上特型演员之路。   2023 年河南红色纪念馆里,阳光透过玻璃窗落在毛主席铜像上。   72 岁的许国寅伸手理了理中山装的领口,动作缓慢却认真。   几位游客突然围过来,手机镜头对准他:“您是不是演毛主席的演员?” 他笑着摆手,眼角的皱纹里藏着近三十年的故事。   游客不知道,此刻温和的老人,曾是郑州法院的民事庭法官。   1994 年的秋天,许国寅刚审完一起邻里纠纷案,走出法院大门。   他招手拦了辆出租车,报出地址后就靠在座椅上闭目养神。   收音机里豫剧唱到高潮,司机却突然打破沉默:“您像毛主席!” 这句话像颗石子,砸进许国寅平静的生活。   那天回到家,他翻出珍藏的《毛泽东选集》,看着扉页的画像发呆。   妻子端来饭菜,见他对着镜子比画,忍不住笑:“又不是拍电影。”   他没接话,心里却开始盘算一个大胆的念头。   那时的许国寅,已经当了八年法官,手里的案子从没出过差错。   同事都说他 “脸冷心热”,当事人再激动,他都能耐心听完陈述。   院长还找他谈过,说要提拔他当庭长,前途一片光明。   可出租车里的那句话,让他总觉得还有另一种人生在等着。   1994 年冬天,许国寅去了趟韶山。   在毛主席故居里,他看着墙上的老照片,突然明白自己缺的是什么。   “不只是长得像,更要懂他的心思。” 他对着照片轻声说。   从韶山回来,他买了台录像机,把能找到的毛主席纪录片都录下来。   1995 年初,他递交了辞职信。   同事们都很惊讶,有人劝他:“法官多稳定,演戏哪有准头?” 他只是把法官制服叠好,放进衣柜:“我想试试,不后悔。”   辞职后的第一个月,他每天对着录像机练发音,嗓子都练哑了。   转型的路比他想的难多了。   1995 年夏天,他去一个剧组试镜,导演看了他一眼就摇头:“太生硬。” 他没气馁,回家后对着镜子练微笑、练挥手,一练就是几个小时。   有次邻居家的孩子来串门,看到他的样子,吓得哭着跑回家。   他摸着孩子的头解释:“爷爷在学一个很伟大的人。”   1996 年,许国寅终于接到第一个正式角色 —— 地方话剧里的毛主席。   演出前,他特意去请教当地的老党员,听他们讲过去的事。   演出那天,当他说出 “为人民服务” 时,台下的老党员都红了眼。   演出结束后,一位老人拉着他的手说:“你让我想起了当年的日子。”   1998 年,他参演了电视剧《日出东方》。   虽然只有几句台词,他却提前半个月就开始准备。   拍摄时,导演让他表现出毛主席的从容,他却特意加了个捏笔的小动作。   “毛主席思考时,总爱捏着笔杆。” 他跟导演解释。   这个细节后来成了剧中的亮点,观众都说 “很真实”。   2000 年后,许国寅的名气越来越大,参演的作品也多了起来。   但他从不在片场摆架子,遇到年轻演员请教,他都会耐心指导。   有次拍摄《长征》,为了还原毛主席在雪地里的状态,他光脚站在雪地里。   导演让他穿上鞋,他说:“这样才真实,毛主席当年更苦。” 拍完那场戏,他的脚冻得又红又肿,却笑着说 “值得”。   2010 年,许国寅慢慢减少了影视剧的拍摄。   他说:“比起演戏,我更想让年轻人知道毛主席的故事。” 从那以后,他经常去学校、社区做红色宣讲。   每次宣讲,他都会穿上中山装,像讲故事一样跟大家聊毛主席的生平。   孩子们都爱听他讲,说 “许爷爷讲的比课本里有意思”。   2020 年,许国寅整理出自己的表演笔记,一共十几本。   笔记里记满了毛主席的生活细节,还有他对角色的理解。   有人想把笔记出版,他却摇头:“留给需要的人就好,不用出名。” 偶尔有年轻的特型演员来家里请教,他都会把笔记借给他们看。   2022 年,许国寅回了一趟曾经工作过的法院。   看着熟悉的审判庭,他想起自己当年审案的样子,忍不住笑了。   “以前是用法律帮人,现在是用故事教人,都是好事。” 他跟老同事说。   老同事递给他一杯茶:“不管你做什么,我们都觉得你很棒。”   如今的许国寅,每天都会早起看会儿关于毛主席的书。   天气好的时候,他会去公园散步,遇到有人认出他,他都会笑着打招呼。   家里的书架上,摆着他参演过的所有作品的光盘,还有满满的笔记。   他常对家人说:“能有机会扮演毛主席,是我这辈子最大的幸运。”   从法官到特型演员,再到红色宣讲员,他的人生一直在 “传递”—— 传递正义,也传递记忆。   信息来源:许国寅——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