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熊猫]德国媒体称,中国要求德国外长瓦德富尔纠正言论再访华,让德国无法接受,并称

[熊猫]德国媒体称,中国要求德国外长瓦德富尔纠正言论再访华,让德国无法接受,并称瓦德富尔取消访华是正确的、勇敢的,体现不愿意接受摆布的姿态。   德国外长瓦德富尔原定10月26日访华,却在出发前两天突然宣布推迟,理由是中方只确认了与王毅外长的会晤,其他高层日程未能安排。   这事一出,德国国内舆论炸锅,有人把这称为“默茨政府的超级外交灾难”,因为德国经济连续三年停滞,总理默茨本指望通过对华接触重振经贸合作。   更耐人寻味的是,德国一些媒体开始把责任推给中方,称北京临时调整行程,甚至要求瓦德富尔先收回涉台、涉俄乌等言论,这被解读为“公开羞辱”,而瓦德富尔选择推迟,正是德国不再忍让的信号。   瓦德富尔访华前接受路透社采访,公开表示德国坚持一个中国政策,但强调“政策的具体实施由德国自行决定”,同时突出台湾海峡货物自由流通的重要性,称任何暴力冲突都会影响全球繁荣。   他还呼吁中国向俄罗斯施压,推动俄乌停战,并表达了对中方稀土出口管制的担忧。   早在8月,瓦德富尔在东京与日本外相举行战略对话时,就指责中国在台海、南海、东海行为“越来越具攻击性”,并宣称要加强德日安全合作应对所谓“中俄挑战”。   这种前后连贯的强硬姿态,显然触碰了中国核心利益底线。   中方回应迅速而克制,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记者会上指出,瓦德富尔只提维护台海现状,却回避反对“台独”,这实质上是对分裂活动的纵容。   至于稀土管制,中方多次强调这是依法依规的正常贸易措施,旨在保护资源和环境,并非针对特定国家。   事实上,今年前8个月,中国已重新超越美国,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持续增长。   在这种背景下,中方对瓦德富尔访华行程作出调整,并非临时起意,而是对德方反复越线言论的必要回应。   德国媒体却选择性忽略这些前因后果,一些报道把中方正常外交安排说成“摆布”和“施压”,甚至称瓦德富尔推迟访华是“合乎逻辑的正确决定”。   这种叙事逻辑令人费解,访华是德方主动提出,带着明确经贸诉求,包括希望中方加快稀土出口审批、为总理默茨访华铺路、推动安世半导体产品对华出口。   既然有求于人,却在出发前夕反复公开指责东道主内政,这本身就违背基本外交礼仪,试问,如果中方外长访德前公开评论德国统一政策由北京决定,德方会作何反应?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德国对华政策正陷入自相矛盾的泥潭。   一方面,默茨政府上台后承诺采取更强硬立场,瓦德富尔作为基民盟成员,自然要体现这一基调,另一方面,德国经济对华依赖有增无减。   德国媒体把推迟访华美化为“勇敢姿态”,本质上是为国内政治表演服务,默茨政府面临经济低迷和联盟内部压力,需要通过对外强硬转移矛盾,但这种策略风险极高。   欧洲并非铁板一块,法国、意大利等国仍在积极推进对华务实合作,德国若一味跟随美国“脱钩”叙事,最终损害的还是自身利益。   瓦德富尔27日紧急“找补”,称只是推迟而非取消,并表示将尽快与中方通话,重新安排行程,这说明德方也意识到,彻底撕破脸的代价太大。   从中方角度看,此事处理堪称教科书式外交,既未公开羞辱对方,也未关闭对话大门,而是通过行程调整传递清晰信号:在涉及核心利益问题上,中国不容许任何模糊空间。   瓦德富尔若真想访华成功,前提是尊重一个中国原则,停止在台湾问题上夹带私货,这不是“要求纠正”,而是外交基本常识。   德国作为二战后受益于国际秩序的国家,更应懂得尊重他国主权的重要性,瓦德富尔在德国统一问题上强调民族意志,却在台湾问题上奉行双重标准,这种选择性失忆令人遗憾。   中德关系走到今天,绝非一方责任,德国需要反思的是,为什么在经贸合作最为紧密的时刻,却选择用冷战思维对待伙伴?   中国从来不主动挑事,但也绝不接受无理指责,瓦德富尔若能调整心态,以相互尊重为前提重新安排访华,或许还能挽回局面。   否则,德国媒体再怎么包装“拒绝摆布”,也掩盖不了外交挫败的本质。 信息来源:观察者网2025-10-26关于《德外长取消访华,社民党议员: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德国的对华战略》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