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英九是台湾人,但他的三姐马冰如在北京住了26年,没司机、没保镖、没豪宅,出门靠公交,买菜砍半价,邻居只当她是“台湾来的马阿姨”。 谁想到一扒身份,竟然是前任台湾地区领导人的亲姐姐,这情节堪比谍战片,让人不禁好奇,她在大陆做什么? 马冰如原名马自东,1948年出生于湖南长沙。 父亲马鹤凌按“东南西北”的方位顺序为四个女儿命名,马冰如排行第三,故得名“自东”。 童年坎坷的她,在国民党败退台湾的动荡中,年仅1岁的马冰如与二姐被父亲托付给湖南老家的奶奶抚养。 马鹤凌带着长女马以南仓促赴台,马冰如与奶奶相依为命。 战乱与饥荒席卷而来,昔日家境优渥的马家瞬间跌入困顿。 年幼的马冰如跟着白发苍苍的奶奶上街捡纸箱变卖维生,还巧妙地用废纸制作手工艺品换取微薄收入。 四年后,马鹤凌辗转将母亲和两个女儿接到香港暂避,最终全家定居台北,这段捡纸箱维生的岁月,让马冰如早早学会沉默与坚韧。 成年后,她将名字改为“马冰如”,既是与漂泊童年告别,也宣告着独立人生的开始。 在美国留学期间,她结识了未来的丈夫赵蜀远,一位ABB集团的电气专家。 1997年,面对人生分岔路,49岁的马冰如几乎毫不犹豫地放弃美国教职,随丈夫迁居北京。对此她只简单解释:“故土在召唤我”。 马冰如到北京后,谢绝了成为全职太太的生活。在友人引荐下,她加入顺义国际学校担任中文部主任。 在这里,她默默耕耘了11年。 “汉字的一撇一捺里藏着中国人的脊梁”,这是马冰如经常对学生说的话。 她设计文化体验课,带学生写书法、包饺子,周末常自费采购故宫文创作为课堂奖励。 2008年汶川地震后,马冰如和丈夫匿名捐款援建灾区小学。直到两年后“鹤凌爱心小学”落成剪彩,外界才知马家姐弟以父亲之名延续家国情怀。 在甘肃高湾镇的“世平爱心小学”,名字暗含她丈夫“世界和平”的祈愿。这些善举很少出现在媒体报道中,却默默滋养着土地与人心。 26年北京生活中,马冰如的书桌总放着两份报纸:一份《人民日报》,一份台湾《联合报》。她身在首都,却始终与海峡对岸的家族命运紧密相连。 马冰如的低调并非对政治的漠不关心,而是马家四姐妹的默契选择。 大姐马以南专注慈善,二姐马乃西旅居美国,小妹马莉君深耕台湾本土文化,四人极少公开谈论家事,却在关键节点彼此支撑。 2014年母亲秦厚修葬礼上,马冰如与姐妹并肩立于灵前,将挽联“慈晖永耀”的“耀”字刻意写成“日月同辉”的合体,无声传递着对两岸团圆的寄望。 马冰如的政治立场深受父亲马鹤凌影响,尽管马鹤凌身为国民党成员,但他始终坚持两岸统一的主张。 2005年临终前,他特别嘱咐马英九:“要坚决抵制台独,期待祖国尽快实现统一”。 小时候马英九与三姐发生争执时,母亲秦厚修会让她们一起阅读《左传》中的《郑伯克段于鄢》,教导他们家庭和睦的重要性。 2023年清明,马英九赴湘潭祭祖时,特意嘱咐三姐:“请你做好两岸青年沟通的桥梁”。一个月后,马冰如便从北大、清华等校遴选37名师生组团赴台。 马冰如的北京生活展示了另一种可能:政治人物的家庭成员不必站在聚光灯下,也可以发挥独特作用。 她选择隐身于北京胡同的烟火气中,反而获得了更大的行动自由。 没有保镖前呼后拥,没有媒体长枪短炮,她可以更直接地观察社会,更有效地搭建桥梁。 马冰如的“去政治化”智慧,体现在她总是从文化和教育入手推动两岸交流。 她曾对参与两岸青年交流的大陆学生说:“家乡的味道最破偏见”,并送给他们湖南辣酱,让台湾青年体验地道的大陆风味。 在马冰如看来,青年人的信任,始于烟火气的共鸣,而非宏大的宣言。这种接地气的交流方式,往往比正式的外交辞令更有效。 马冰如的26年北京生活,映照出两岸关系中最朴素也最坚实的真理:血脉相连,文化同源。 在甘肃靖远县高湾镇的“世平爱心小学”操场下,埋着一枚特殊的奠基石。 2010年学校落成时,马冰如亲手将父亲的诗稿复印件封存其中:“江河终入海,枝叶总同根”。 这不仅是马冰如个人情感的寄托,也是她对两岸关系的隐喻。正如她曾对年轻同事说的:“像这棵树就行。根扎得深,花才开得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