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岁评上教授有多牛?辅导员一句话点透:几年内就能当副院长 我问我一个辅导员朋友,刘昊霖37岁评上教授含金量有多高,他古怪的看了我一眼,说了句话让我大吃一惊:“不出意外的话,几年后就可能当上二级学院副院长”。我疑问“不可能吧,不就是当上了教授吗,怎么可能那么快升到副院长?” 朋友直接翻了个白眼,说我是真不懂高校的门道。他给我算笔账,一般博士毕业进高校,先从助教做起,熬个三五年评讲师,再拼个五六年冲副教授,最后往教授奔的时候,多少人卡到五十岁都上不去。37岁能拿教授职称,这速度比坐火箭还快。 不是说熬够年限就能评上,教授职称得硬邦邦的成果说话。论文得发在权威期刊上,像文科要发CSSCI,理工科得冲SCI,还得是第一作者;手里得有国家级的科研项目,不是随便拿个市级课题就能凑数;要是能拿个省部级以上的奖项,那才算有硬通货。刘昊霖37岁就达标,说明他在学术上早就是“青年才俊”级别的人物了。 高校里选领导,最看重的就是学术能力。二级学院副院长要管教学、抓科研,要是自己学术不行,根本镇不住场子。刘昊霖这种年轻教授,既有拿得出手的成果,跟年轻老师有共同语言,还能跟老教授聊到一块儿,学校肯定重点培养。 朋友还给我举了个例子,他们学校以前有个40岁评上教授的老师,评上第二年就当了院长助理,负责牵头搞科研团队,三年后直接升了副院长。这种人不光学术厉害,沟通能力、组织能力都差不了,不然也没法拉到项目、带好团队。 我之前还以为教授就是教书厉害,没想到这里面门道这么多。好多人一辈子在高校教书,到退休也只是个副教授。37岁的教授,等于在学术赛道上已经跑赢了90%的同行。学校要发展,就得靠这种年轻有冲劲的人挑大梁,往管理岗上推是顺理成章的事。 朋友最后补了一句,刘昊霖要是愿意走行政路线,以后说不定还能往学校层面走。毕竟既有学术背景又懂管理的人才,在高校里太稀缺了。那些觉得“不就是个教授”的人,根本不知道这三个字背后要付出多少心血。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玉米在你们那儿的方言叫什么 高校副教授 副教授职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