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两蒋灵柩现状:台湾不想要,亲人懒得管,“台独”分子泼油漆泄愤 很多人想不到,

两蒋灵柩现状:台湾不想要,亲人懒得管,“台独”分子泼油漆泄愤 很多人想不到,蒋介石到现在还没有彻底入土为安,他儿子蒋经国也没下葬,有人说是计划到返回大陆后,葬在大陆,不过就目前的局势来看,应该是快了。 问题是,如今蒋介石的棺材没人管了。 2025年10月,台湾防务部门一纸公文将两蒋灵柩所在地的“陵寝”改为“营区”,“谒灵”改为“入营”,彻底抹去两蒋的历史痕迹。 自1975年蒋介石灵柩暂厝慈湖、1988年蒋经国灵柩暂厝头寮以来,这两具等待“反攻大陆”后归葬故土的棺木,在近半个世纪里见证了台湾从威权时代到“去中国化”的剧变。 如今,它们不仅面临“台独”分子的暴力破坏,更陷入蒋家后人无力管、台湾当局不愿管、大陆暂时不能管的困局。 1975年蒋介石去世时,其灵柩以“浮葬”形式暂厝于桃园慈湖,建筑仿照浙江奉化老家风格,寄托着“光复大陆后归葬南京紫金山”的遗愿。 蒋经国1988年去世后亦暂厝于邻近的头寮,等待“未来统一时移灵浙江溪口”。 这种安排本是对家国情怀的坚守,却随着台湾政治生态剧变,沦为意识形态斗争的牺牲品。 2018年2月28日,“台独”团体携带红漆闯入慈湖陵寝,高喊“去除独裁者”并向蒋介石棺柩泼洒油漆,现场宪兵仅举手阻拦而未强力制止。 蒋家第四代蒋万安虽痛心谴责,但事件最终不了了之。 此后,民进党当局系统性推进“去蒋化”:拆除全台百余座蒋介石铜像,将“中正纪念堂”改名为“自由广场,甚至试图将两蒋灵柩迁出慈湖。 1996年,蒋纬国主张“一步到位移灵大陆”,蒋孝勇则倾向“先葬台湾再待统一”,最终因宋美龄提出“两阶段移灵”方案搁置争议。 2004年蒋经国遗孀蒋方良申请移灵五指山军人公墓,却因她的离世再度停滞。 如今蒋家后人散居海外,对灵柩处置态度冷淡,唯有蒋万安公开表示“希望入土为安”,但缺乏实际行动力。 民进党对两蒋的否定,绝非单纯批判威权历史,而是系统性“去中国化”的一环。 其操作模式充满双标:一方面以“转型正义”之名拆除蒋介石铜像,另一方面对日据时期殖民遗迹加以保护;一方面指责两蒋“独裁”,另一方面对蔡英文当局扩权视而不见。 这种选择性历史清算,暴露了其塑造“台独”史观的政治意图。 蒋家后人的沉默,反映了台湾外省族群的集体迷茫。他们既无法完全认同民进党的“本土化”叙事,又因国民党衰落失去政治庇护,最终在身份认同上陷入进退维谷。 蒋万安作为政治人物,虽屡次呼吁“入土为安”,但始终未提出具体方案, 蒋家内部对“故土”定义已产生分歧,老一代坚持归葬大陆,年轻一代则更倾向台湾本土安葬。这种代际差异,本质上是对“家国情怀”与“现实生存”的不同抉择。 大陆对两蒋灵柩问题始终保持战略耐心,一方面坚持“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两蒋作为中国近代史人物,其历史地位不容岛内势力全盘否定。 另一方面明确反对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行径,包括借“去蒋化”割裂两岸历史联结。 从长远看,大陆更注重实质性的两岸融合发展。通过推动“台胞同等待遇”、深化经济文化交流,逐步消解“台独”土壤。 相较于灵柩归属,大陆更关注如何让台湾民众认同“两岸一家亲”。 当前民进党持续操弄“去蒋化”,2025年修改陵寝用语仅是新一轮行动的开始。 未来可能进一步削减两蒋陵寝维护预算、撤走仪仗队,甚至推动“迁葬五指山”以彻底切断其与大陆的象征联系。 但激进行动可能引发反噬。台湾社会对两蒋的评价并非一边倒负面,尤其年长群体对蒋经国时期经济成就仍有怀念。 民进党若过度刺激这部分民意,可能加剧社会对立。 外,大陆不会坐视“台独”势力彻底否定两岸历史联结,必要时将采取反制措施。 蒋家后代与台湾当局的博弈也将持续,蒋万安等政治人物可能以“文化资产保护”名义争取保留陵寝现状,或提出“移灵私人墓园”折中方案。 但无论哪种选择,均难以摆脱政治干预,两蒋灵柩注定无法单纯作为家族事务处理。 一具灵柩需要承受半个世纪的政治重量,逝者安宁成为活人斗争的筹码,两蒋的悲剧何尝不是台湾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