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郑丽文谈台湾统一问题时表明,统一有两个条件。第一,要和平。第二,要台湾人“乐见”

郑丽文谈台湾统一问题时表明,统一有两个条件。第一,要和平。第二,要台湾人“乐见”。 觉得郑丽文这两个条件是加码或拖延的说法,其实是没看懂两岸民意的真实温度,更没摸清融合发展的真实脉络。 所谓的“条件”从来不是额外的门槛,而是贴着两岸民众生活底色的现实写照,每一个数据和案例都在印证这一点。 先看“和平”这两个字,早不是喊在嘴上的口号,而是刻进两岸民众日子里的底线,台陆委会2025年6月那组92.8%支持和平稳定、85.2%认同沟通对话的数据,可不是凭空编出来的,2024年《联合报》的两岸关系调查更早就给出了呼应,87%的台湾民众都觉得两岸必须保持沟通,毕竟没人愿意把安稳日子过成提心吊胆的模样。 这种共识不是靠说教来的,是真金白银的利益堆出来的,2024年台湾对大陆和香港的出口顺差将近700亿美元,占了全台总贸易顺差的八成多,换句话说,台湾全年的贸易盈余基本靠和大陆做生意撑着。 两岸电商贸易额在2024年突破800亿美元,小到台湾农户的释迦、莲雾,大到电子厂的零部件,都得靠和平的物流线流转,要是真像民进党某些人喊的那样“脱钩断链”,最先喊疼的就是靠这些吃饭的普通民众。 民进党当然懂这个道理,所以“抗中”口号喊得再响,也不敢真动和平的根基。赖清德上台后鼓吹“互不隶属”,结果54%的民众直接给这种政策投了“反对票”,说它弊多于利。 更有意思的是,美国那边特朗普喊着要台湾交“保护费”,还说台积电“偷技术”,岛内57%的人压根不信美国会真的派兵“协防”,56%的人明确表示若发生战争,不愿自己或家人上战场,这就是最实在的民意表态:谁也不想当政治博弈的炮灰,好好过日子比啥都强。 就连民进党力推的“防务预算占GDP5%”计划,郑丽文一算账就露了馅,每年要多花数千亿新台币,最后挤掉的都是教育、医疗这些民生钱,这种拿民众钱包换政治筹码的买卖,自然没人买账。 再说说“台湾人乐见”这个点,这绝不是模糊的托词,而是要让统一的好处看得见摸得着,让民众从融合中尝到甜头。 福建这几年的变化最有说服力,作为台胞登陆的“第一家园”,这里已经聚集了近5万名创业就业、实习研学的台湾青年,厦门的人才对接会每年都能吸引上百位台湾人才跨海而来,给出的平均薪资达到1.2万元,比岛内不少岗位都有竞争力。 更贴心的是,台胞从“小三通”码头下来,手机卡、银行卡、台胞证甚至驾驶证都能一站式办好,福建还直接采认50个台湾职业资格,1500多名台胞凭此拿到了大陆的从业证书,这种“真便利”比任何宣传都管用。 经济上的实惠之外,情感和权益的联结更让“乐见”有了底气,2024年底最高法发布的案例里,金门县政府因为海域油污事故,主动选择到厦门海事法院起诉索赔,最后顺利拿到了159万多元赔偿,这背后是对大陆司法公正的实实在在的信任。 两岸婚姻更是把彼此绑得紧紧的,算下来在台定居的大陆配偶已经超过31万人,这些家庭日常的柴米油盐,早就把“两岸一家亲”变成了生活实景。 就连文化上,《吾爱吾国》这类影视作品能在两岸同时火爆,说明共同的文化基因从来没断过,民进党搞的“去中国化”课程,根本挡不住民众对根的认同。 那些说这是“拖延战术”的人,怕是没看到大陆推进融合的诚意和速度,从“31条措施”到“司法36条”,从减免台湾“首来族”景区门票到打造福马“同城生活圈”,每一项政策都在往“乐见”上靠。 2024年福建新设台资企业同比增长27.4%,“小三通”旅客量暴涨78.82%,这些数据说明只要给足实惠和便利,民众自然会用脚投票。 要知道,60.5%的台湾民众主张“维持现状”,但其中很多人期待的是“和平发展的现状”,是能继续从两岸合作中获利的现状,这正是“乐见”的核心要义,统一不是冷冰冰的概念,而是能让日子更红火、保障更扎实的未来。 王沪宁提到的和平统一后七个“更好”,从经济发展到民生福祉,从安全保障到文化生活,其实早就藏在两岸民众的期待里。 85.2%想沟通、近八成盼货贸协商、八成以上愿参与区域合作,这些数字叠加在一起,就是最清晰的民意图谱:和平是底线,融合是方向,“乐见”是对美好生活的朴素追求。 民进党再怎么搞“信息茧房”、打“认知战”,也挡不住民众对和平的渴望、对实惠的向往,毕竟谁也不会跟自己的日子过不去,这就是郑丽文那两个条件最扎实的底气,也是两岸走向统一最坚实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