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比较惊喜的是,最近越来越多信号表明,我们朝着这个目标进发的脚步,有开始加快的趋势。
比如,10月23日出来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里提到:“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必胜信心,积极识变应变求变,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勇于面对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以历史主动精神克难关、战风险、迎挑战,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续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奋力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这次是把“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写进公报里了,而且是说要“以历史主动精神克难关、战风险、迎挑战”。
以往“以历史主动精神”,通常是拿来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放在一块说。
而今年这次公报里提到的“以历史主动精神”,前面是说“勇于面对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后面是说“克难关、战风险、迎挑战”,还是有一些不同寻常的含义,跟之前表述并不相同。
再比如,10月24日,我方把10月25日设立为“台湾光复纪念日”。
这是为了纪念1945年10月25日台湾省光复。
新闻稿里说得很清楚:“台湾光复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成果,是中国政府恢复对台湾行使主权的重要铁证,是台湾作为中国一部分的历史事实和法理链条的重要一环,是两岸同胞的共同荣光和全体中华儿女的民族记忆。”
所以,设立“台湾光复纪念日”,实际上已经是在进行舆论造势。
而这样的舆论造势,这两天更明显。
10月26日,新华社发表署名为“钟台文”的署名文章,标题为《台湾问题的由来和性质》。
这篇文章,从历史角度,详细阐述了台湾问题的产生原因和性质。
其中提到,1945年台湾省光复后不久,“由于中国内战延续和外部势力干涉,海峡两岸陷入长期政治对立的特殊状态,由此产生了台湾问题。台湾问题因民族弱乱而产生,是上世纪40年代中国内战遗留的问题,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内部事务,必将随着民族伟大复兴而彻底解决。”
这里把台湾问题定性为“是上世纪40年代中国内战遗留的问题”。
这个问题,是“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内部事务”。
并且,这个问题“必将随着民族伟大复兴而彻底解决”。
这篇评论文章,更多是在“正本清源”,是在朝对岸同胞喊话,我个人理解为最后的“劝诫”。
所以这篇评论文章的末尾,有一整段在强调“九二共识”。
其中提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两岸关系就能改善和发展,台湾同胞就能受益;背离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两岸关系就会紧张动荡,台湾同胞切身利益就会受损。”
这除了再喊话,同时也是强调,当前两岸关系的紧张,祸根在于台独分子背离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
我们这是把话先讲清楚,属于“先礼后兵”。
所以,紧接着,10月27日下午,新华社又发表一篇“钟台文”的署名文章,标题为《两岸关系发展和统一利好》。
这篇文章就更加直接了,通篇都在讲统一对台湾省人民的好处。
虽然文章重点是在说“和平统一”,不过我感觉这个节点这要说,更像是“劝降”,属于最后尝试。#祖国统一#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