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2025年医学院校经费排名,协和断层领先,老牌强校掉队

从2025年各大医学院校公布的情况来看,经费分化的鸿沟越来越大,梯队状发展愈发明显。靠着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学院能在超500亿元的总预算里获得相当的份额,遥遥领先。但首都医科大学等老牌强校的经费差强人意,反倒是地方上的多所医学院校,经费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有资金,能够把资金真正花在科研和人才方面的院校,发展势头必然向上,抱着老招牌心存懈怠的院校,正在被市场无情的甩开。 协和领跑,综合型大学受益 要么背靠大树,要么有综合型大学支撑,要么地方愿意砸钱,医学院校的经费差距由此显现。 靠着中国医学科学院超过500亿元的总预算,协和医学院无需计较所得比例是多少,就能安然位居医学院校经费榜第一,还是对第二、三名的碾压状态。 有综合型大学支撑的北大医学部、川大华西、复旦上海医学院、浙大医学院都有着超过百亿元的经费预算,稳稳居于第二梯队,只不过上述院校花钱的地方似乎也更多一些。 其他医学院校的经费排行,则和获奖情况或地方支持的情况密切相关。 同为中医药类院校,浙江中医药大学在经费方面,把南京中医药大学和广州中医药大学都甩在了身后,距离北京中医药大学也只差10亿元左右。 温州医科大学靠着国奖,预算还高于首都医科大学,有消息指出,首医之前基建花费太大,如今开始要节流。 地方医学院校,经费也有高低 作为“国字号”的中国医科大学排名相当靠后,经费还不如部分地方院校。2000年时,中国医科大学划给辽宁,这些年来每年的经费增速不足5%,如今想要冲击双一流,但建一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就需要至少10亿元,经费严重短缺。 另一个位于东北地区的吉大白求恩医学部,当年与华西齐名,如今经费连华西的零头都不到。 其实西部地区除了华西和贵医,其他院校在经费上也说不了硬话。贵医之所以还有些牌面,全靠贵州省把其作为核心一直在砸钱。即便如此,贵医的经费赶东南沿海的地方医学院校,也有相当大的差距,这甚至已经影响到了其高端人才的引育,医学研究是很烧设备、烧经费的。 经费榜单上的前十院校,北京2所,浙江2所,长三角地区共5所,北京是很强势、有底蕴,但东部地区有集群优势。 钱都花在哪儿了?基建、科研和人才 总体来看,医学院校的经费逐年增长,那么,钱是否花在了刀刃上? 一般来说,医学院校的经费去向,要么用来搞科研,要么用于搞基建。 比如协和,经费超高,但往基础研究里砸钱从不含糊。斩获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的温医,新增经费的一大半继续砸进了药学实验室。 搞基建创收,其实比的是附属医院的造血能力。北大医学部近一半的经费来自附属医院创收,复旦的6家直属医院创收非常给力,还有华山医院这个超级明星。 医学院校也不全靠财政吃饭,临床实力强劲的院校,经费方面显然宽裕的多,还有能力反哺科研方面。重医的儿科、广医的呼吸科,都是靠临床口碑拿专项经费的典范。 经济强省的医学院校、名牌院校的优势学科拿到了更多的经费,会不会让医学教育“不公平”? 学科间的马太效应确实存在,公共卫生、药学、临床医学这3类学科,拿走了医学院校7成左右的科研经费,基础医学、医学人文等学科自然经费少一些。此外,各个省区资源毕竟有限,经费划拨时要考虑的情况太多,有的院校,如南中医、西安医学院等,实力不弱,但经费数量确实不那么匹配。 “财政拨款看政策,创收能力看临床,发展潜力看学科”,只是表象,经费高真不代表实力强,首医预算砍半的时候照样能拿国家大奖,温医钱少的时候,也搞出了优秀的原创成果。 但如果经费低到了一个阈值,导致留不住人才、买不起设备、做不了实验,这样的医学院校,确实会有断层落后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