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盾构机都是一次性的?完工后直接就地掩埋?     很多人可能都在网上看过这样的说

盾构机都是一次性的?完工后直接就地掩埋?     很多人可能都在网上看过这样的说法:盾构机是“一次性”的,有很多在工程结束后会被埋在地下。     听起来很不可思议,毕竟一台盾构机造价几千万元,甚至上亿元,就这么扔了?     事实上盾构机当然不是一次性产品,但就地掩埋,也是没办法的办法。     盾构机长度动辄上百米、重量几千吨的庞然大物,刀盘直径随便就能达到十几米,相当于四层楼的高度。     这么个大家伙,是为具体工程量身定制的,每个隧道的地质条件、直径、长度都不一样,盾构机的刀盘设计、推进系统参数也得跟着变。     比如在软土地层施工的盾构机,刀盘开口率和刀具布置,跟挖硬岩石隧道的完全不是一回事,就像为特定赛道打造的赛车,换个场地就没法用。     而且盾构机的“黄金工作期”也就一万多小时,大概能掘进十几公里,等完成一个项目,核心部件比如刀盘、液压系统的磨损已经很严重了,想再用到另一个项目上,就得大改特改,回收和改造的费用,往往比买台新的还贵。     有人可能会说,不能拆了回收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拆解盾构机可不是拆家具,得用大型起重设备,还得有专业技术团队,光拆解就得花好几个月时间。     更麻烦的是施工场地的限制,很多隧道都在城市中心,周围全是高楼大厦,盾构机的接收井空间小得可怜,根本没地方展开拆解作业。     就算勉强拆完了,运输又是个大难题,这么多超大部件,得用专门的重型卡车,还得申请特殊运输路线,路上的花费就是天文数字。     武汉长江隧道的盾构机就是个典型例子,完工后想运出来,光运输路线就得协调多个部门,算下来的费用比这台机器的残值还高,最后只能让它留在江底。     还有青岛地铁的一些项目,因为接收场地实在有限,只能把盾构机就地封存,本质上和掩埋也没多大区别。     再算一笔经济账,就知道为什么埋掉是最优解了。     一台普通盾构机的造价就得几千万,特殊型号能达到上亿,如果要回收,拆解费、运输费、维修费加起来,动辄几百上千万。     而且这些老旧设备的核心部件老化严重,比如主驱动里的轴承,就算没到使用寿命,也可能存在隐性损伤,继续使用风险很高。     施工单位为了保证工程安全,大多愿意用新设备,毕竟隧道工程一旦出问题,损失可不是一星半点。     反观就地掩埋,成本就低多了,只需要先把液压油、润滑剂这些可能污染环境的东西清理干净,做无害化处理,然后要么直接封在隧道里,要么简单回填就行。     更有意思的是,在海底或者山体隧道里,掩埋的盾构机还能当结构支撑,抵御海水压力或者岩层塌落,算是物尽其用了。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一直停留在“埋掉”的阶段,随着技术进步,中国在盾构机再制造领域已经走出了一条新路。     以前很多人觉得旧盾构机只能当废铁卖,一台直径6米的盾构机报废时,能回收的废钢、电机也就值一千万左右,剩下的几千万都打了水漂。     但现在不一样了,中铁装备、铁建重工这些企业已经掌握了成熟的再制造技术,能把旧盾构机“变废为宝”。     他们拆解旧机器后,会给每个零件做全面“体检”,用超声波检测主驱动轴承的裂纹,用硬度计检测刀盘钢材的性能,就连液压油都要取样化验。     深圳地铁有台退役的盾构机,刀盘磨损严重,原本要被当废铁处理,经过再制造团队的修复,重新焊接了耐磨层,更换了滚刀座,最后掘进速度比原来还快了8%,而售价只相当于新机的60%。     这种再制造技术不仅省钱,还特别环保,再制造一台盾构机,能节省80%的钢材、60%的电能,减少50%的碳排放。     这样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比硬要回收旧机器划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