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昨晚跟搞地产的朋友吃饭,他一句话给我干沉默了。 这朋友叫老周,在地产圈摸爬滚

昨晚跟搞地产的朋友吃饭,他一句话给我干沉默了。 这朋友叫老周,在地产圈摸爬滚打15年,从售楼处的小销售做到过区域总,去年从某TOP30房企跳出来自己做代建,手里攥着七八家中小开发商的合作单,算是最懂一线真实情况的人。我俩约在小区门口的苍蝇馆子,他刚坐下就把手机往桌上一扔,屏幕还亮着——是农民工讨薪的微信消息,头像是个穿着工装的大叔,发了段工地停工的视频,配文“周总,再不给钱,兄弟们只能去住建局了”。 他给自己倒了杯二锅头,一口闷了才开口,声音有点哑:“你知道现在敢拿地的开发商,分哪两种吗?一种是国企托底,拿地是任务;另一种是赌徒——不拿地公司现金流就断,拿了地顶多死得慢点儿。”这话一出来,我手里的烤串都停了。要知道,前阵子网上全是“地产回暖”的新闻,某头部房企拿了块地,媒体就吹“市场信心回归”,可老周这话,直接把那层遮羞布撕得干干净净。 他跟我掏心窝子说,上个月刚接了个二线城市的代建项目,开发商是本地的小老板,去年咬着牙拿了块地,当时算着溢价率5%,周边新房均价1.8万,能赚点差价。结果呢?今年开春建材价直接涨了15%,钢筋从4200一吨飙到4800,混凝土也涨了80块一方,可政府限了售价,只能卖1.75万,等于从拿地那天起就亏了。现在楼盖到10层,开发商账上一分钱没有,政府的保交楼监管资金?只够付建材商的欠款,农民工的工资得老周垫——他已经掏了200万,现在还没要回来,“我不垫行吗?农民工去闹,项目被封,我之前投的人力成本全打水漂。” 这里得跟你说三个内行才懂的门道,全是老周跟我掰扯的干货。第一个是代建连带责任陷阱,现在不是以前光赚管理费就行,政府要求代建方对保交楼负责,开发商没钱,代建方就得兜底,不然以后没人敢找你合作。第二个是土地溢价率倒挂,去年全国流拍的地块有30%,但有些开发商还抢着拿,不是傻,是不拿地就没项目,没项目就留不住团队,等于慢性死亡。第三个是保交楼资金监管漏洞,老周说有些地方的监管账户就是“样子货”,开发商找个建材商签假合同,就能把钱提前挪走,等真要花钱盖楼了,账户早空了,最后锅全甩给代建方。 你身边有没有那种盖了一半停摆的楼盘?我家小区对面就有一个,去年夏天还叮叮当当,现在脚手架都锈了,售楼处的玻璃蒙着灰。老周说他今年接的代建项目比去年少了40%,不是他没本事,是很多中小开发商直接注销了——他手机里存着个表格,今年前十个月,全国注销的房地产公司有2100多家,比去年多了15%,“这些公司老板不是跑路,是真扛不住了,欠着银行的钱、建材商的钱,最后只能把公司一注销,躲起来。” 最讽刺的是网上说的“地产回暖”。老周刷到过某新闻,说“某房企一周拿两块地,市场热度回升”,他跟我笑:“那是政府定向给的地,容积率、配套都有优惠,还能申请专项贷款,普通开发商能拿到?我认识的一个老板,上个月去拍块地,跟国企抢,对方举牌不犹豫,他加到自己预算上限,还是没抢过,最后只能眼睁睁看着——国企拿地是任务,他拿地是赌命,能一样吗?” 我沉默不是因为惊讶,是因为老周说的太实在了。以前总觉得地产商都是赚大钱的,没想到现在中小开发商活得这么难,连老周这种“老手”都得垫钱扛风险。那些盼着房价降的人,可能没想想,要是开发商都死了,谁来盖房?要是项目都停了,买了期房的人怎么办? 地产行业根本不是“回暖”,是在“硬撑”——国企撑着保交楼,代建方撑着不让项目黄,中小开发商撑着不注销。老周最后说:“我现在就盼着手里的项目能顺利交房,把垫的钱拿回来,以后再也不碰中小开发商的活了。”这话里的无奈,比任何新闻都真实。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