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大家发现吗?人到老了,夫妻两人,如果是男人走先,女人可以再活多三四十年。 如

大家发现吗?人到老了,夫妻两人,如果是男人走先,女人可以再活多三四十年。 如果是女人走先,男人大部分都是再活多几年或十几年,极少超过20年。 在农村看见的老太太很多,但看见的老公公却很少。 我老家村里就是这样,70岁以上的老太太能凑一桌麻将,老公公却凑不齐一副扑克牌。最典型的是李奶奶,她老伴58岁那年突发脑溢血走了,当时所有人都以为她撑不下去——家里三个孙子还没成年,地里的活计也没人搭手。可没想到,李奶奶擦干眼泪,每天早上五点起床拾掇菜园,上午给孙子们做饭,下午就去村口和老姐妹们聊天织毛衣,逢年过节还能给全家做一桌子菜,如今86岁了,耳不聋眼不花,自己能上山捡柴。 反观村东头的王大爷,老伴走的时候他才62岁,身体看着比李奶奶还硬朗。可自从老伴不在了,家里就乱了套:衣服堆着没人洗,饭菜要么凑活吃泡面,要么去村口小饭馆对付,以前老伴管着不让多喝的酒,现在顿顿离不开,烟也抽得更凶了。儿女想接他去城里住,他住了半个月就闹着回来,说“城里住不惯,没人说话”。没两年,王大爷就查出了高血压、糖尿病,68岁那年冬天,不小心摔了一跤,再也没起来。 村里老人都说“男人是女人的主心骨,女人是男人的命根子”,这话听着土,却戳中了要害。我奶奶今年82岁,爷爷走了22年,她现在还能自己腌咸菜、做布鞋。爷爷在世时,家里大小事都是奶奶操心,柴米油盐、人情往来,爷爷啥也不用管,就负责下地干活。爷爷走后,奶奶没垮,反而把日子安排得更有条理,每天雷打不动去公园打太极,和老伙伴们聊家常,谁家有红白事还去帮忙搭把手。她说“人活着就得有事干,光琢磨伤心事,身体早垮了”。 后来我查过数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居民预期寿命数据里,女性始终比男性高5-8岁,农村地区这个差距更明显。这背后不只是生理差异,更多是生活方式和情感支撑的问题。村里的老太太,一辈子勤俭持家,喜欢扎堆聊天,心里有事就跟老姐妹念叨,情绪能及时疏解;而老爷子们大多一辈子在外打拼,习惯了沉默寡言,家里的事很少操心,老伴走了,没人管着饮食作息,没人听他们倾诉心事,孤独加上生活失序,身体自然垮得快。 我大伯就是这样,伯母走后,他总一个人坐在沙发上发呆,以前伯母每天逼他出去散步,他现在宁愿躺着看电视,儿女买的保健品堆在角落落灰,说“吃了也没用”。才71岁,就变得步履蹒跚,记忆力也差了很多,去年还因为忘记关煤气差点引发火灾。我们劝他多出去走走,他说“没意思,以前都是你伯母陪着,现在一个人去哪都别扭”。 不是说男人比女人脆弱,而是一辈子的依赖早已刻进了生活里。女性大多更懂得自我调节,哪怕失去伴侣,也能靠着子女、朋友找到生活的重心;而很多男性,一辈子被妻子照顾得妥帖,一旦失去这个“支柱”,不仅生活无法自理,情感上也找不到寄托,孤独和抑郁会慢慢拖垮身体。 可这种差异真的无法改变吗?如果男性年轻时多参与家庭生活,学会打理自己的饮食作息,晚年少些烟酒依赖,是不是也能像女性一样,在失去伴侣后依然把日子过好?那些长寿的老爷子,大多是喜欢社交、生活规律的,比如村里的张爷爷,老伴走了15年,他每天早上去公园打太极,下午去老年活动室下棋,自己买菜做饭,身体一直很硬朗。 真正决定晚年寿命的,从来不是性别,而是生活习惯和心态。女性的长寿,是她们一辈子勤劳、乐观、善于倾诉的回报;男性的早逝,往往是长期的生活惰性和情感压抑埋下的隐患。 难道男人到老了,真的离不开女人的照顾吗?还是说,只要愿意改变生活方式,男性也能拥有和女性一样长久而健康的晚年?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