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刚刚得知一个最新消息: 中美马来西亚谈判结束,西方主导的供应链体系会不会被摧毁?会不会加速? 2025年10月25日,中美在马来西亚谈完一轮经贸问题,没吵起来,也没签协议,中方说大门还开着,但底线不能碰,美方没提新制裁,也没松口,消息来自中国商务部和马来西亚那边,没人敢说谈成了。 纠结“西方供应链会不会被摧毁”,本身就没看懂现在的格局。所谓“西方主导”早不是铁板一块,这些年早被全球化拆成了互相嵌套的“利益网”,哪是一场谈判就能彻底掀翻的。更核心的批判点在于,大家都搞错了供应链博弈的本质——它从来不是“谁摧毁谁”的零和游戏,而是美国想把中国踢出去重构体系,中国不想被排除在外,双方在拉扯中找平衡,这次谈判的“没结果”,其实就是这种平衡的直接体现。 选在马来西亚谈,本身就藏着供应链博弈的玄机。这个国家往北能连中国制造,往南能接东盟市场,全球40%的芯片封装测试都在这儿,特斯拉、富士康这些巨头早就扎堆布局。美方打的算盘很清楚,想把这儿变成“脱钩”的中转枢纽,让制造业从中国转移到马来西亚,再把中国排除在链条外;中方则想保住和马来西亚的产业链联系,毕竟稀土加工、新能源车部件这些生意早就深度绑定。这场谈判没在华盛顿也没在北京,偏偏选在这个“供应链十字路口”,说白了就是双方都想争取东南亚这个“第三极”,而不是真要彻底撕破脸。 美方嘴上喊着“友岸外包”搞供应链重构,实际连自己的算盘都没打响。为了针对中国,美国非要拉拢盟友组贸易小圈子,把生产设施转移到所谓的“友好国家”。可企业算的是真金白银的账,中国有完整的产业链、庞大的市场,马来西亚这些国家能承接部分产能,但根本替代不了中国的位置。美国试图将东南亚输美商品关税降低,却发现中国通过RCEP已向该地区转移340亿美元订单,光汽车零部件替代率就达68%,所谓的“去中国化”链条,反而被中国用另一种方式绑定了。 中方说“底线不能碰”,这底线里就藏着供应链的主动权。中国早不是只能做低端加工的“世界工厂”,现在在新能源、稀土加工这些关键环节握着话语权,美国想在高新技术领域遏制中国,却发现很多产业链根本绕不开中国的材料和技术。中方的态度很明确:可以谈合作,但不能接受被排除在全球产业链之外,这种底气不是硬撑,是实打实的产业实力给的。 所谓的“供应链加速”,其实早就在发生了,但不是朝着“摧毁西方体系”的方向,而是往“碎片化”走。美国把部分产能迁到东南亚,中国则在东盟建产业链互补基地,这种调整不是谁赢谁输,而是过去“效率优先”的全球化,变成了现在“安全+效率”的混合模式。这次谈判没谈崩,意味着这种调整不会变成“断崖式脱钩”,但也不会回到过去的状态,只会在摩擦中慢慢重构。 说到底,供应链从来不是靠谁“主导”出来的,是市场、成本、技术熬出来的。西方过去能主导,是因为掌握了技术和市场;现在中国能站稳脚跟,是因为建起了全产业链和庞大需求。这次马来西亚谈判的“无结果”,恰恰说明没人能单方面说了算,所谓的体系变革,终究得听市场的。 各位读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中美贸易关系 中美贸易脱钩 中美经贸和谈 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流程 中美产业链冲突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