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去吉隆坡谈判,新加坡咋急了?又是晒优势又是签协议,东南亚这点小心思藏不住了! 中美第五轮经贸谈判在吉隆坡默迪卡118大楼开谈了——中方代表团从正门大大方方进去,美方倒是走特殊通道悄悄到的。本来是关税、稀土、大豆这些大国事儿,结果没让东道主火,反倒让隔壁新加坡成了“显眼包”,情绪全写在脸上了。 谁不清楚啊,过去十年中美高层见面,首选地基本是新加坡!滨海湾金沙酒店那落地窗,见过多少次双方握手谈事儿。现在谈判桌挪去吉隆坡了,新加坡媒体连夜写文章“摆谱”:樟宜机场24小时能通关、金融城通讯加密多靠谱,连会场茶歇的热带水果供应链都拿出来比,那意思明摆着“论专业,我才是第一,凭啥不选我?” 更有意思的是新加坡的反应,特实在——谈判当天直接放俩大招:一边跟美国升级“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把技术合作清单全晒出来;一边又跟中国搞“跨境数据流动试点”,递上贸易便利化的新方案。活脱脱像在说“就算没选我谈,我的用处你们谁也少不了”。甚至谈判前一周,还特意跟澳大利亚把关系升成“升级版全面战略伙伴”,生怕别人忘了它似的。 其实东南亚这“外交圈”,早就看透了,全凭实力说话。吉隆坡能拿到这次机会,手里俩硬底牌: 1. 它“中立缓冲”的定位,大国在这儿谈事儿,都觉得舒服、没压力; 2. 产业链地位够硬——全球40%的芯片封装测试都在这儿做,早就是中美科技供应链的关键节点了,特斯拉、比亚迪都在这儿忙着布局呢。 至于新加坡为啥“急”,说白了就是怕自己在区域里的影响力降了。要知道,它牵头搞的数字经济协定(DEA),最大优势就是管数字贸易、促数据流动。现在中美谈的新能源、供应链,正好是东南亚抢着争的核心领域——美国给东盟太阳能产品加了高额关税,区域里的产业得调整;中国又通过RCEP在东南亚建了17个新能源产业园,这红利就在眼前,新加坡肯定得靠跟两边合作,保住自己“缺不了”的位置啊。 说到底,新加坡那点“小委屈”根本不是真的,就是精明的战略表态。在东南亚这多方较劲的地方,谁能一直证明自己有用,谁就能站得稳。你觉得,接下来东南亚还会整出啥让人没想到的“外交小操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