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塞尔的十月,欧盟领导人齐聚一堂,可法国总统马克龙却在会上突然站起来。当着所有人的面直接甩出了一句狠话称:“中国如果再不放开稀土出口,欧盟忍无可忍,就该启动‘核选项’了。”全场静默,气氛一瞬间紧张起来。 被马克龙提到的这个所谓的“核选项”,其实指的就是欧盟在2023年底生效的《反胁迫工具法案》,这套机制允许欧盟对第三国采取贸易限制、限制知识产权、限制投资、禁止参与公开招标等12项措施。 名字听起来是挺唬人也足够吓人,但实际上两年来没有一次真正使用过,因为一旦启动那成本高是基操,随之而来的就是风险大,可以说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尤其是像德国、法国这种经济高度依赖中国供应链的国家,这个所谓“核选项”一旦要真按下去,那很可能率先伤到的是自家的企业,所以他们又是何必呢。 至于马克龙为什么在这个时候跳出来喊话?那还要从10月9日这天说起。 当时的中国商务部和海关总署,连续的发布六道权威公告,内容也是要把稀土出口管制做个全套,也就是全链条对于稀土出口等实施管制措施。 而这管的也不只是稀土本身,还包括开采设备、冶炼技术以及磁材制造工艺等。 其中也是重点强调了引入“域外适用”规则,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要境外产品里含有中国稀土成分,价值占比只要超过0.1%,那出口就必须得到中国审批。 至于这套做法,那也是有出处的,学的也是美国的“外国直接产品规则”。 想当年美国就是靠这个限制中国芯片出口,让中企的发展也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叫苦连天,而这一招重新反弹的用回去,那效果也可能会极具“戏剧”性的。 而中国稀土有多重要?要知道全球近七成的稀土都产自中国。 像是欧洲的电动汽车电机、风力发电机、精密制造等设备,那也几乎都是离不开中国稀土出口的,甚至就连德国汽车工业协会就曾公开表示,如果稀土供应受影响,德国的汽车生产线可能停工。 换句话来说,是中国掌握着关键资源杠杆,轻轻一动,欧洲制造业就可能停摆。 所以有着这么好的一张王牌,自然也是要拿出来溜溜,多少震慑一番的了。 就比如2010年,中国就曾经因为稀土出口限额和配额管理,引发了全球关注。 当时的日本汽车和电子企业,就因供应链的紧张而差点停产,所以也就是这件事之后,也就让全球都明白了稀土对于国际社会所具备的战略价值。 而欧洲的新能源企业,也就不得不因此格外敏感了,因为如果稀土供应出现问题,那可能不只是汽车,就连风电、光伏、军工设备等也都可能被拖累产生问题。 这眼看马克龙喊得凶,其实德国、波兰的这些国家也只能表面上点头,实际上没人敢真按“核按钮”,毕竟为了自身利益,那也是需要绝对的三思而后行的。 就拿《反胁迫工具法案》的启动流程复杂这方面来说,先由成员国提出胁迫申诉,欧盟委员会调查两个月,然后27国投票,至少15国同意才能通过。 这整个流程走下来,快了也得好几个月,这各国都有自己的小算盘,等到时候又怎么能可能真正进行的下去呢。 就比如德国怕汽车产业受影响,法国想借机推动产业政策,东欧国家又担心得罪美国,这要让27国统一行动,那难度堪比让一群自由散漫的猫排队走路一样。 至于中国这边也早就做好了准备。 中国完善出口管制是依法依规的正常操作,稀土属于军民两用资源,实施管控是履行防扩散义务,同时一直为欧盟企业提供审批便利。 同样的谢夫乔维奇也回应理解中国出于国家安全考虑,希望加快审批。 这言外之意不言而喻,就是欧盟在稀土的问题上,这主动权仍在中国手里。 欧洲内部对此实则心知肚明,德国企业界已悄然向政府施压。他们唯恐政治家的冲动之举致使企业供应链断裂,小心翼翼,生怕稍有差池便丢失供应渠道。 至于法国政治上表态也强硬,但实际操作时,要真启动《反胁迫工具法案》,首先受损的就是自己的制造业,所以这法国也只是雷声大雨点小了。 在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小九九时,如果贸然翻脸,那首先倒霉的还是欧洲自己。 就比如类似情况在2010年,中国因为环保和配额限制削减稀土出口,当年的日本、中美等国电子企业供应链受阻,日本索尼、佳能等工厂一度要停产。 还有再往前的2019年,美国对华芯片出口限制,欧洲芯片代工企业因为零部件受阻,也被迫调整生产节奏,那损失惨重的估计会一直难忘的。 而这些的例子也说明,在关键资源面前,任何制裁都可能先伤自己再害别人。 稀土一旦供应链被拖延,制造业停工、订单延迟、成本增加都是直接后果。 在这场博弈中,欧洲表面喊话强硬,但经济现实让他们没办法真动,比如德国汽车企业、法国制造企业、东欧新能源和军工产业等,全都还要依赖中国稀土。 所以欧洲要么按规矩走,要么自认吃亏,这就是现实,这场博弈也提醒全球,无论政治声势多大,供应链和资源控制才是谈判桌上最硬的筹码。 (信源: 观察者网——《马克龙急得跳脚:真没招,欧盟就对中国启动“核选项”》2025年10月24日)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