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为什么心慌呢?因为马六甲海峡过路费多半是中国缴纳,而他向美国缴的保护费,也是我们间接支付!现在我们自开通航线,他不慌吗? 说马六甲海峡是新加坡的“经济心脏”一点都不夸张,这个面积还不到700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全靠扼住这条黄金水道的咽喉才硬生生堆出了发达国家的家底,而这家底的大半底气,其实都来自中国。 打开航运数据就能看得明明白白,每年挤过马六甲海峡的9万多艘船里,中国船只占比足足六成,小到几千吨的杂货船,大到30万吨的超级油轮,几乎把海峡变成了“中国航运专用通道”。 更关键的是,中国85%的进口能源都得从这儿过,中东的石油、非洲的天然气,一船船顺着海峡往中国运,每过一次就得给新加坡留下一串真金白银,港口停泊费、引航服务费、船舶维修费,还有各种名目的后勤杂费,流水似的往新加坡口袋里钻。 新加坡自己都算过这笔账,航运及相关的物流、金融产业占了GDP的五分之一,这可不是个小数目。 2023年新加坡GDP超过5000亿美元,换句话说,光靠吃马六甲这碗饭,每年就能稳赚1000亿美元,而这其中至少有一半都带着“中国标签”。 要知道新加坡港能成为全球第二大集装箱港口,靠的就是中国外贸的支撑,那些连接世界600多个港口的250多条航线,一大半都是围绕中国货物转的。 就连它引以为傲的亚洲最大修船基地,每年修的船里有三分之一都是中国船东的,等于中国不仅给它送过路费,还顺带把维修生意也送上门了。 这种躺着数钱的日子,新加坡过了几十年,早就习惯了把中国当成“自动提款机”,新加坡拿着中国给的钱,转头就去给美国交了“保护费”。 这个弹丸之国的防务开支在西太平洋能排到第六,2024年更是砸了超过150亿美元搞军备,比周边不少大国都舍得。钱花在哪儿了? 看看樟宜海军基地就知道,这里专门给美国航母挖了深水码头,让第七舰队的大航母能稳稳靠岸,每年有上百艘美军舰来这儿休整补给,濒海战斗舰常年驻扎,P-8A巡逻机定期部署,等于把美军的“桥头堡”直接建在了马六甲门口。 这些驻军的后勤保障、基地维护,哪一样不要钱?说穿了,都是用中国船东交的港口费买单,这种“左手接中国的钱,右手给美国交保护费”的操作,简直把“两头讨好”玩到了极致,以前仗着中国离不开马六甲,日子过得别提多滋润。 但现在新加坡慌了,因为中国真的开始“另起炉灶”,不再把所有鸡蛋放在马六甲这个篮子里,最先让新加坡坐不住的是中巴经济走廊的瓜达尔港,这个离霍尔木兹海峡不远的港口一启用,中国从波斯湾运油就多了条捷径,以前从海上绕马六甲要走12000公里,现在从瓜达尔港经陆路到中国新疆只要3000公里,不仅路程短了一大半,还彻底绕开了海峡。 虽然目前运量还在提升,但光是这个趋势就足以让新加坡揪心。更要命的是中缅油气管道,这条从缅甸皎漂港直通云南的管道,每天能输送40万桶石油,相当于中国日进口量的5%,别看比例不算特别高,但这可是撕开马六甲垄断的口子,而且还在不断扩容。 北极航线的崛起更给了新加坡一记重击,随着全球变暖,北冰洋的冰慢慢化了,中国商船开始走这条“冰上丝绸之路”,从中国沿海到欧洲,比走马六甲近了5000多公里,2024年一年就有几十艘中国货船走这条线,货值翻了好几倍。 这意味着原本要给新加坡交过路费的船,现在直接改道走北极了。更别说中国自己的港口实力也在碾压,全球前20大货物吞吐量的港口中国占了15个,上海港、宁波舟山港常年霸占全球前两名,新加坡港的份额从以前的风光无限跌到了4.1%,2019年吞吐量还掉了5.71%,这下滑趋势看得新加坡后背发凉。 新加坡最慌的其实不是短期少赚点过路费,而是怕自己的战略价值被彻底架空。它之所以能在大国之间游刃有余,全靠马六甲的“咽喉地位”,一旦中国不再依赖这条海峡,它手里的筹码就没了。 以前美军驻扎樟宜是为了控制中国的能源通道,要是中国的油船、货船都不怎么走马六甲了,美军还会像以前一样重视这个基地吗? 那些靠航运吃饭的码头工人、物流企业、金融机构,要是生意少了一半,新加坡的经济不得打个大喷嚏? 更别说它那些围绕航运展开的海事信托、船舶登记等业务,全得靠来往的船只撑着,船少了,这些生意自然就黄了。 说白了,新加坡的好日子是建立在“中国必须走马六甲”的前提上的,现在中国亲手打破了这个前提,左手修管道,右手开新航线,把“马六甲困局”变成了“新加坡焦虑”。 以前是中国有求于它,现在轮到它担心中国不搭理它,毕竟靠别人喂饭吃的日子,从来都不会稳当。这种从“躺着数钱”到“坐立难安”的落差,换谁谁不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