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上海自燃 问两个让人睡不着觉的问题BY【beta贝塔实验室】一辆几十万的电动MP

上海自燃 问两个让人睡不着觉的问题

BY【beta贝塔实验室】

一辆几十万的电动MPV,在上海街头好端端开着,突然变成火球!视频里人滚出车门的画面,像极了美国大片——但这是发生在你我身边的真实生活。

车主希望从厂家公告知道事故原因。而厂家绝口不提为什么正常行驶会自燃!这个反差,直接把公众对电池安全的集体恐惧点燃了。我们花几十万买的车,到底还有没有安全底线?

现在我要问两个让某些人睡不着觉的问题:

第一,国标要求电池起火前5分钟预警,为什么现实中连5秒都没有?是技术做不到,还是根本不想做?

第二,某些车企为了提高续航,为了多堆电芯,把电芯间距从行业标准比如1.2mm压缩到比如可能0.8毫米,这是技术创新还是玩命?为了续航这个营销噱头,连安全底线都不要了?

来,听听刀片电池发明人,工程师的大实话:

(以下为直播回放文字整理)

崔哥:一个电车的电池容量,相当于我们手机充10年的电量。它本身就具备燃爆的物理特性。那个隔膜是非常非常薄的,只要一挤压,相当于在秒级的这个时间,要把我们十年的这种充电的这种能量,一下子就释放掉。

所以今天就看到了上海这个事件,几秒钟就迅速就爆燃了。那种减压阀什么的,有的时候根本就来不及卸压,挤压短路的时候呢,它里面的材料,瞬间就把减压阀这个通道给堵了。整个电池组瞬间就产生高压高温,大概是在2到3秒,温度就上升到1,200度。

所以今天上海那个,你看第一个人是踹车门以后,就地滚出来的啊。如果慢一点,比方说假如车里面是坐几个小孩,都带安全带。这时慌忙的时候,这种成功出逃的概率可能会比较低。

(网友囧车反驳):主机厂的电池包开发工程师,在电池包设置了多层保护,那个加强筋结合在一起。电池包外面的铝壳,做那个相应的这种结构强化啊。电池包内部也是有芯片的。它会监测它的温度。

崔哥:说实话, 再多的保护都没有用。铝合金耐温只有500度左右,是一个密封的环境当中,透露一个电芯隐含的一个安全bug。就很多行业外的人压根就不知道啊。

动力电池,比方说有卷绕式的和叠片式的,随着功率的增大,单颗电芯能做到几百安时。他那个电芯的壳,盒体里面就有几公斤。在车子上高频震动的情况下,电芯的内核,它是有机械摩擦的,甚至是受损的。 那个隔膜是Mu级的。减震做的不好的情况下,就跟上海这个车,它在很低速的时候,那你会发现就短路烧了。

就相当于鸡蛋壳外面,无论你加了多少的措施,你那个鸡蛋因为震动,你的鸡蛋黄和鸡蛋清怎么样,磨了以后,用老百姓说你的鸡蛋散黄了。

知道不?

内部自然大面积的短路。

(网友:)老国标对于热扩散,不是有个要求吗?就是22度常温,然后电池起火前至少 5分钟预警,如果有5分钟给预警,给你逃生都够了。对不对 ?

崔哥:啊技术手段根本做不到。所有的专家都知道这个隐患。

映璇工科女:我看过一个资料啊。就现在,很多的车企,就是为了增加续航,多堆电芯。它把那个电芯之间的距离压缩到了可能0.8个毫米。

网友:他的电池包里面有没有那个气凝胶啊?

崔哥:间隔距离如果只有0.8毫米,即使打了胶以后,相当于这个外部间隙是没有了。

比如十片电芯叠起来,就跟手风琴一样。要鼓包的时候,他的物理的膨胀系数,相对是比较高的。但是他外部尺寸又没有给他一个伸缩的空间的情况下,电芯里面这个极片是承受着高压力的这种挤压。这种挤压也会导致自燃 。尤其电芯的(震动)频率,如果跟这个马路的震动频率相等的话。

映璇工科女:

好了,每天都在刷屏的电车起火视频,已经说明了一切。当车企还在用“多重保护”糊弄我们时,老百姓已经用脚投票——我们要的不是完美的理论,是开车上路不被点燃的基本安全!

我就问一句: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谁敢保证自己不是下一个视频里滚出车门的人?

是不是这个理?欢迎转发,让更多人看到真相!汽场全开电车爆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