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纽约时报中文网今晚(10月24日晚)写道:“从受害者变成霸凌者?中国在稀土问题上

纽约时报中文网今晚(10月24日晚)写道:“从受害者变成霸凌者?中国在稀土问题上形象转变。在中国对贸易战的叙事中,美国是恃强凌弱者,而中国则是受害者。 然而,近日中国展现出的形象却与此叙事愈发矛盾:这个工业巨兽正准备利用其在现代制造业关键矿产领域的垄断地位对抗任何阻碍其发展的国家或企业。” 10月24日,《纽约时报》中文网一篇报道引发热议,文中抛出的“中国从贸易战受害者变成稀土霸凌者”的说法,瞬间把这种不起眼的“工业黄金”推到了国际舆论的风口浪尖。在这篇报道的叙事里,中国曾将美国塑造成经贸领域的恃强凌弱者,如今却被指用稀土领域的垄断地位“对抗阻碍其发展的力量”,这种形象反差让全球目光再次聚焦稀土这盘复杂的棋局。 要理解这场争议的核心,得先搞懂稀土到底有多关键。这东西名字里带“土”,实则是17种金属元素的总称,一点都不普通。小到手机屏幕显色、笔记本散热,大到新能源汽车驱动、人形机器人关节运转,甚至光刻机、先进战机的核心部件,都离不开稀土元素的赋能 。 它的“稀罕”不在储量,而在提取难度——17种元素化学性质极相似,伴生在一起,提纯到99.9999%的纯度需要顶尖技术,中国独创的“串级萃取”技术正是突破这一瓶颈的关键 。 中国在稀土领域的地位绝非偶然形成。数据显示,中国稀土储量达4400万吨,占全球近半数,2024年产量27万吨,占全球69.2%的份额。更核心的优势在产业链,从上游开采、中游冶炼分离到下游高端磁材制造,中国是全球唯一拥有完整闭环的国家,单是冶炼分离产能就占全球92.3%。 这种优势不是天生的,早年间中国稀土曾陷入粗放开采的困境,资源以低价流失,还伴随着严重的生态破坏,直到《稀土管理条例》出台,建立全产业链追溯系统,才逐步走向规范化发展 。 近期引发争议的,是中国稀土管控的升级。和以往只管制国内稀土产品出口不同,新规则把管辖范围延伸到了全球——只要境外生产的稀土用到中国技术且占比超0.1%,就必须申请许可,连开采、冶炼、磁体制造等核心技术的出口也被纳入严管。 这让依赖中国稀土供应链的国家和企业格外紧张,毕竟苹果、英伟达的生产,甚至荷兰阿斯麦的光刻机制造,都离不开稳定的稀土供应。 面对管控升级,西方阵营已加速行动。美国通过收购矿产权、扶持MP Materials等企业,已实现轻中重稀土的商业化生产,还和苹果、通用签订了长期供货合同。 澳大利亚、法国、日本的稀土企业也纷纷投产,挪威企业正建重稀土分离设施,计划明年实现商业化生产。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直言“不会坐视出口限制持续”,透露将在七国集团会议上协调欧洲、印度等国共同应对。 但中国的管控并非如部分媒体解读的“对抗性举措”。官方明确表示,此举是对标国际惯例,因稀土具有军民两用属性,管制是履行国际防扩散义务的正当权利 。 对于合规申请,中方会依法批准,甚至为符合条件的申请设立“绿色通道”加快审批 。从产业角度看,这也是对过往粗放发展的修正,通过规范管理守护生态,同时为全球供应链提供更可靠的支撑 。 一边是“垄断对抗”的质疑,一边是“规范责任”的解释,稀土背后的博弈早已超越资源本身。西方在加速构建替代供应链,中国则在平衡安全与责任,这场关乎全球科技竞争的角力还在持续。 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