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放出重磅消息,宣布欧盟准备在一些战略领域引入“欧洲制造”的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放出重磅消息,宣布欧盟准备在一些战略领域引入“欧洲制造”的公共采购标准,并且要下血本加大对汽车和电池这些命脉产业的扶持。这无疑是欧盟在“战略自主”道路上迈出的又一关键步。   要知道,欧盟之前在很多战略产业上都挺依赖外部供应。就拿电池来说,欧洲本土的电池产能占比一直不高,大部分得从亚洲进口。汽车产业虽说一直是欧洲的强项,但近几年面对新能源转型,还有全球供应链波动,也开始有点力不从心。冯德莱恩这次提的新政策,说白了就是想把这些关键产业的主动权攥在自己手里。   公共采购标准搞“欧洲制造”,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小事。欧盟各国的公共采购市场规模不小,一旦把“欧洲制造”作为硬性门槛,那些想拿下欧盟订单的企业,就得在欧洲设厂、雇欧洲工人、用欧洲的供应链。   这一招既能直接拉动欧洲本土产业的需求,还能吸引更多企业来欧洲投资建厂。比如之前有些亚洲的电池企业,本来只在本土生产,现在为了能拿到欧盟的公共采购订单,已经开始计划在德国或者法国建生产线了。   而加大对汽车和电池产业的扶持,欧盟也是下了真金白银。听说后续会出台一系列的补贴政策,不管是欧洲本土的车企,还是来欧洲建厂的外资企业,只要符合新能源汽车或者电池生产的相关标准,都能拿到一笔不少的补贴。   而且除了补贴,欧盟还会在技术研发上砸钱,联合欧洲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一起攻克新能源汽车和电池领域的核心技术。比如现在大家都在关注的固态电池技术,欧盟已经专门成立了一个研发联盟,预计未来几年会投入上百亿欧元进去。   其实欧盟这么干,也是有自己的顾虑。之前全球供应链出问题的时候,欧洲的汽车产业就吃了大亏。   芯片短缺、电池供应跟不上,不少车企都被迫停产,损失惨重。从那之后,欧盟就越来越意识到,把关键产业的供应链放在别人手里,太不安全了。   尤其是现在新能源汽车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中国和美国在这个领域都发展得很快,如果欧盟再不抓紧时间布局,很可能会失去在汽车产业上的传统优势。   就拿汽车产业来说,欧洲的车企像大众、宝马、奔驰,之前在燃油车时代那可是叱咤风云,但到了新能源时代,面临的压力就大多了。   中国的新能源车企不仅在国内市场卖得好,还在不断进军欧洲市场,凭借着高性价比和先进的智能驾驶技术,抢走了不少欧洲本土车企的市场份额。   而美国也通过《通胀削减法案》,给美国本土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提供了大量补贴,吸引了不少欧洲的车企去美国投资。在这种情况下,欧盟要是再不拿出点真本事,欧洲的汽车产业很可能会被甩在后面。   电池产业更是如此。现在全球的电池产能大部分集中在中国,欧洲本土的电池产能连全球的10%都不到。如果欧洲的新能源汽车一直依赖从中国进口电池,不仅成本高,而且一旦供应链出点问题,整个汽车产业都会受影响。   所以欧盟这次加大对电池产业的扶持,就是想打造自己的电池产业链,从原材料开采到电池生产,再到电池回收,都实现本土化。比如欧盟已经和非洲的一些国家签订了合作协议,保障锂、钴等电池原材料的供应,同时还在欧洲内部建设了多个电池生产基地和回收工厂。   不过欧盟要实现这个目标,也不是那么容易。首先就是资金问题,不管是补贴企业,还是投入技术研发,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虽然欧盟说会下血本,但这么大的资金投入,对欧盟的财政来说也是个不小的压力。而且现在欧盟内部有些国家的经济状况并不好,能不能齐心协力拿出这么多钱,还是个未知数。   其次是技术问题。虽然欧洲在汽车产业上有很强的技术积累,但在新能源汽车和电池的核心技术上,和中国、美国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比如在电池的能量密度、充电速度,还有智能驾驶的算法上,欧洲的企业还需要加把劲。而且要想实现产业链的本土化,从原材料加工到核心零部件生产,每个环节都需要攻克技术难关,这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   还有就是市场问题。欧盟搞“欧洲制造”的公共采购标准,很可能会引发其他国家的不满。比如中国和美国,肯定不会愿意自己的企业被排除在欧盟的公共采购市场之外,说不定会采取反制措施。到时候很可能会引发贸易摩擦,反而会影响欧盟企业在全球市场的发展。   但不管怎么说,欧盟这次是铁了心要在战略自主上发力。冯德莱恩在宣布这个政策的时候就强调,欧盟必须掌握自己的命运,不能再在关键产业上受制于人。而且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欧盟已经开始行动了。比如大众汽车已经宣布,未来几年会在欧洲建更多的新能源汽车工厂和电池工厂;法国也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本土企业加大在新能源领域的投资。   接下来就看欧盟能不能把这些政策落到实处了。如果能顺利推进,欧洲的汽车和电池产业说不定能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欧盟的战略自主也能再上一个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