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路透社消息:印度已启动对俄罗斯石油供应合同的审查。 印度的石油供应链,正被美

路透社消息:印度已启动对俄罗斯石油供应合同的审查。 印度的石油供应链,正被美国的制裁搅得天翻地覆。路透社与彭博社的消息接连曝光,这个过去三年将俄罗斯视作最大石油供应国的国家,如今已启动对俄石油供应合同的全面审查。 更有炼油企业透露,将在11月21日前终止与俄企的所有业务,俄油输印量可能很快降至零。 这一切的导火索,是美国对俄罗斯石油公司和卢克石油公司祭出的制裁大棒。 对印度而言,这绝非简单的“选边站”问题,而是关乎能源安全的生死考验。俄罗斯石油占其进口量的36%,相当于每天有近两百万桶原油从俄抵达印度港口,支撑着国内炼油产业的半壁江山。 此前印度靠着低价抄底俄油,再将精炼产品转售欧美,赚得盆满钵满,如今这条路显然走到了尽头。印度国有企业已紧急行动起来,核查所有与俄相关的交易,核心是排除直接供应渠道。 这背后藏着印度一贯的“小聪明”——过去采购俄油多通过中间商周转,既享受到低价红利,又想借此规避制裁风险。可这次美国的制裁精准打击结算环节,消息人士直言“与俄供应商结算已几乎不可能”。 即便有中间商搭桥,美元清算体系的封锁也让交易寸步难行。这种“釜底抽薪”的手段,戳中了印度的最大软肋。迫不得已之下,印度炼油厂只能紧急掉头,重新扑向中东市场。可中东石油哪有俄油的“性价比”? 此前俄油凭借价格优势,硬生生从沙特、伊拉克手中抢走了印度头号供应国的位置,如今回头采购,不仅要接受更高的报价,还得重新协调运输线路与交付周期。 有业内人士估算,仅采购成本上涨一项,就可能让印度炼油企业每年多支出数十亿美元,最终要么压缩利润,要么将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引发国内通胀压力。 印度的“急刹车”,本质是对美国次级制裁的恐惧。所谓次级制裁,就是美国依据国内法搞“连坐”,谁跟被制裁对象做生意,就可能遭到连带惩罚,轻则加征巨额关税,重则被踢出美元结算体系。 对高度依赖美元贸易和欧美市场的印度而言,这种威胁堪称“致命”。一旦被纳入制裁名单,国内众多产业都可能陷入停摆。 反观我国,虽然也面临次级制裁的担忧,却仍有可能继续采购俄油,两国的应对差异背后,是完全不同的底气。我们的石油进口来源更多元,俄罗斯占比不足两成,即便调整也不会伤筋动骨。 更关键的是,中俄早已建立起非美元结算体系,绕开了美国的金融封锁。而印度的能源进口渠道本就相对单一,结算又高度依赖美元,自然经不起制裁的冲击。 其实美国的套路并不新鲜,就是用“胁迫外交”逼他国站队。特朗普政府此前就曾威胁,对购买俄油的国家加征最高500%的次级关税,明着是打压俄罗斯,实则是拿能源客户开刀。 俄罗斯对此倒显得从容,毕竟已承受过6500多项制裁,与美贸易量本就有限,真正疼的是印度这类高度依赖俄油的“中间商”。印度的窘境,给所有依赖单一能源来源的国家敲响了警钟。 过去三年,印度沉迷于俄油的低价红利,却未及时构建多元化的供应体系,如今制裁来袭,才发现自己进退两难。更尴尬的是,印度在军事装备上还高度依赖俄罗斯,超过半数的武器系统源自俄制。 一边要停购俄油讨好美国,一边又不敢彻底得罪俄罗斯,这种“两头为难”的处境,堪称自食其果。有人疑问,美国的制裁真能彻底切断俄油出口吗?恐怕未必。 俄罗斯的石油产能摆在那里,Z方等市场的需求也真实存在,制裁只会倒逼全球能源贸易加速去美元化。印度放弃的份额,很可能被其他国家接手,而印度自己却要付出更高的能源成本。 这种“损人不利己”的操作,暴露的是美国试图用霸权操控全球能源市场的野心。眼下距离11月21日的截止日期越来越近,印度的石油供应链正在经历痛苦的“换血”。 这场风波让我们看清,能源安全从不是靠“投机取巧”就能实现,而是需要扎实的多元化布局和独立的结算体系。美国的制裁或许能打乱印度的节奏,却挡不住全球能源贸易的客观规律。 当越来越多国家意识到“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危险,当非美元结算成为更多国家的选择,美国的制裁大棒,效力只会越来越弱。印度的教训已然深刻,而全球能源格局的重构,或许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