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直通家门的专属盲道,连拐角都充满爱意

湘江早报全媒体记者谭晓波

10月23日清晨6时30分,晨光微熹。家住湘江新区咸嘉西子园小区的视障市民朱宏亮推开单元门,右手持着盲杖,稳稳地踏上了门前那条新铺的盲道。这条146米长的黄色盲道,从单元门口一直延伸到小区大门,在秋日的晨曦中格外醒目。

“现在去公交站,再也不用担心撞到停放的车辆了。”他的脸上带着轻松的神情。走到小区门口人行道时,他熟练地右转,盲杖精准地探到人行道的边缘。这条开通不久的盲道,已经让他从“害怕出门”变成了“乐意出门”。

此前,他所住小区启动旧房改造。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他向有关部门提出了一个请求:“能否帮我修一条盲道?”令他惊喜的是,这个心愿很快得以实现。如今,这条专为他修建的盲道,不仅照亮了他的出行路,更温暖了他的每一天。

百米归途,从迷惘到安心

从小区门口到家门口100余米长的路,曾经是朱宏亮每天最发愁的行程。

“我上下班需要出行,有时候会不方便。”朱宏亮介绍,自己目前在长沙一家盲人按摩店工作,“特别是在晚上,有时候我一个人回家会找不到家。”

因为他所在小区面积相对较小,暂时未实现人车分流,晚间停车的居民多,之前没有盲道引导,他回家时经常找不到路。“碰到一辆车我就转一下方向,转来转去就转晕了,有时干脆是在原地打转。”这段正常人只需一两分钟的路程,他曾经最长花了近半小时,最终只能打电话向家人求救。

“最晚的时候十二点才能回家,到小区大家都休息了,问不到人。”那种在黑暗中孤立无援的困境,曾是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直到今年6月,小区启动改造,他鼓起勇气拨通市民热线:“我就抱着试试的心态,问能不能修一条盲道,也没想过能成。”

“有关部门主动联系我,说可以修的时候我很震撼。”朱先生的语气里仍带着惊喜。他没想到,自己一个人的需求,会被如此郑重以待。

盲道的设计,也处处体现了政府的用心。长沙市岳麓区人居环境事务中心组织业委会、街道、社区、施工方、监理单位对道路的设计多方论证。经过多方协调,最终呈现的盲道距墙数米,这个巧妙的位置既保障了朱宏亮的通行安全,又兼顾了小区其他业主的停车需求。

9月底,在小区整体改造完成后,一条100多米长的盲道也很快建成,从小区门口一直修到他所在楼的单元门门口。

如今,他独自回家变得顺畅而从容。“可能有的伙伴失明后不爱出门,我倒想多出去走走,也想和所有人一样,能自己出去,更自由。”

朱宏亮坦言,自从两三年前因病逐渐失去视力,他也曾一度沮丧。但这座城市给予视障群体的全方位关怀,让他深切感受到“残健融合”的温度。

从地铁站内畅通无阻的盲道系统,到乘务员热情专业的引导服务;从公益陪跑团志愿者持之以恒陪伴他跑步锻炼,到如今直通家门的146米专属盲道,这些流动的温暖正汇聚成照亮朱宏亮前行的光。

“小事大做”,于细微处见真情

“既然朱先生提出了困难,我们一定全力办好!”长沙市岳麓区人居环境事务中心工程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无障碍建设也是老旧小区改造的环节,像这样为一位视障人士修一条盲道的事,最近在附近小区也有出现。

“因为小区面积不大,停车比较紧张,我们也与业委会取得联系,要求他们对盲道做好后续维护,确保盲道通行安全。”该工作人员说。

专属盲道的修建是湘江新区在老旧小区改造中对特殊群体细腻入微的民生关怀的缩影。在有限的改造资金范围内,新区将适老化改造作为重中之重,302台新装电梯让老人不再望楼兴叹,235处无障碍通道为轮椅出行铺就坦途,1.2万米长者无障碍扶手成为最可靠的陪伴。这些看似细小的改造,正温暖着每一个需要帮助的身影。

从一部电梯、一条坡道,到这条146米的专属盲道,湘江新区正用“小事大做”的担当,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书写在城市的每一个细节里,让每一个微小的诉求都被倾听,每一个具体的困难都被看见,让民生关怀从纸面落到百姓的心间。

[作者:谭晓波][编辑:谭晓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