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用3斤鸡血藤,消散患者5年肾囊肿后,我悟了:药方可以复制,但医者仁心不能! 刚跟着恩师看诊的时候,他常和我们说:“治肾脏的病,别光盯着消囊肿,得先通瘀,瘀通了,囊肿自然没了滋生的土壤。”这话,我在他调理一位肾囊肿患者时,才算真正看懂。 之前有位陈先生,52岁,查出肾囊肿5年了,一开始是左侧肾脏一个1.2cm的小囊肿,后来慢慢发展,右侧肾脏也出现了囊肿,且左侧最大的囊肿长到了2.0cm,还添了腰部酸胀疼痛的毛病——稍微干点重活,腰部就像被重物压着,酸软无力,偶尔还会出现下肢水肿,早上起来眼睑也有些浮肿,夜里频繁起夜,睡眠质量极差。 他跑了好几家医院,大夫说“囊肿再增大可能影响肾功能,必要时得手术切除”,可他怕手术对身体伤害大,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找到恩师。 恩师摸了脉,看了舌苔——舌边有瘀斑,苔白腻,脉沉涩,又问了他平时容易疲劳、怕冷、小便清长的情况,提笔写了方子:鸡血藤(先煎)、桃仁、红花、炒山药、薏苡仁、泽泻、白芥子、柴胡、炙甘草。尤其强调“鸡血藤要重用,慢慢煮透”,前后下来,陈先生足足用了3斤鸡血藤。 效果比预想中还明显:喝了半个月,陈先生说腰部的酸胀疼痛感减轻了,下肢水肿也消了一些,夜里起夜的次数减少了;接着调方喝了3个月,复查B超,左侧最大囊肿缩小到1.5cm,右侧囊肿也有所减小,之前的怕冷、小便清长等症状明显改善;坚持到第四个月,再查时,右侧小囊肿不见了,左侧囊肿进一步缩小,他特意送来了一面锦旗感谢恩师,说“终于不用整天担心肾脏出大问题了”。 后来我问恩师,为啥他的肾囊肿,要重用鸡血藤? 他说:“肾囊肿看着是‘水囊包’,其实是肾气亏虚久了,气血瘀在肾络里,又兼有水湿停滞,慢慢聚积而成的。鸡血藤这药好啊,既能活血补血,又能通络散结——它的‘通’不是猛冲猛打,而是慢慢把肾络里的瘀堵揉开,还不伤正气,适合长期调理。而且肾为先天之本,气血通畅了,肾气也能得到滋养。” 再细拆这个方子,每味药都对着肾囊肿的“根”: 鸡血藤为君药,重用就是靠它的活血通络之力,把肾络里瘀滞的气血打通,让囊肿失去“养分”; 桃仁、红花是“活血先锋”,肾络气血瘀滞严重,这两味药能增强活血化瘀的作用,快速改善局部的瘀血状态; 炒山药、薏苡仁健脾益肾、祛湿利水,脾胃是水湿代谢的关键,把脾胃调好了,就像疏通了水湿排出的通道,不让水湿再聚积形成囊肿; 泽泻、白芥子是“利水消囊能手”,泽泻能利水渗湿,把肾脏里多余的水分排出去,白芥子能化痰散结,把黏在囊肿上的痰湿化开; 柴胡疏肝理气,肝气条达则肾气顺畅,避免肝郁影响肾脏功能; 最后用炙甘草调和诸药,既能补中益气,又能防止活血通络的药伤了脾胃,让整个方子“通而不耗”。 当然,方子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1、要是患者水湿重,舌苔厚腻、水肿明显,就加茯苓、猪苓(加强利水渗湿); 2、要是血瘀更明显,舌上瘀斑多、腰部刺痛,就加丹参、川芎(增强活血化瘀); 3、要是平时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带着点肾阳虚衰,还能加肉苁蓉、巴戟天(温补肾阳)。 如今我也坐诊30多年了,但仍然佩服恩师的处方本。每次翻到那页鸡血藤治肾囊肿的记录,都能跟着他坐诊时的样子——不管患者多晚来,他都先倒杯热水,再慢慢询问病情。 现在总有人问“中医治肾囊肿有没有特效药”,可我觉得,比起“特效药”,更重要的是医者愿意花时间摸透患者的体质,患者愿意多给中医一点信任。毕竟,药方可以抄,但那颗想把病治好的“父母心”,是抄不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