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媒《军工信使》, 要是中国打仗,会有很多国家对付中国,别以为有航母和导弹就可以不用怕了,只有动武力,把对手彻底打疼的时候,一切都迎刃而解,才能赢来真正的尊重与和平。 俄媒之所以有这样的判断,首先是基于对全球地缘博弈的观察。他们以俄乌冲突为例,指出俄罗斯发起特别军事行动初期,不少人以为靠先进武器能快速结束战斗,可实际却是美国联合 30 多个国家对俄实施制裁,还持续输送武器装备支持乌克兰,让战局陷入胶着。 俄媒认为,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一旦卷入战争,美国必然会故技重施,拉拢盟友从军事、经济、科技等多方面施压。比如在亚太地区,日本可能会开放军事基地供美军使用,澳大利亚或许会出动军舰参与封锁,甚至欧洲部分国家也可能通过军售、情报共享等方式掺合进来,形成类似 “多国围堵” 的局面。 在俄媒看来,中国现有的军事力量虽然亮眼,但还不足以完全抵消 “多国联合” 的压力。他们提到,中国有 “福建舰” 这样的电磁弹射航母,有 “东风 - 27” 这种能打击航母的弹道导弹,可这些装备更多是 “防御性威慑”。 就像俄罗斯拥有 “萨尔马特” 洲际导弹、“苏 - 57” 隐形战机,却依然要应对北约持续的武器输送一样,单一国家的先进装备,很难对抗多个国家的资源叠加。俄媒举例说,美国在亚太有 10 多个军事基地,若联合日本、韩国部署 “宙斯盾” 系统,能形成多层反导网络,单靠中国几艘航母、几百枚导弹,短期内很难彻底打破这种围堵。 不过俄媒也没否认中国的战略智慧。他们提到,中国一直坚持 “和平发展”,并非不敢动用武力,而是在等待最佳时机。就像中国在南海岛礁建设中,一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部署必要的防御武器,一边通过外交谈判与周边国家沟通,避免冲突升级; 但同时也强调,这种 “克制” 需要有底线,一旦对手突破红线,比如在台湾问题上触碰 “一个中国” 原则,就必须拿出 “打疼对手” 的决心。俄媒还特别提到,中国近年来在无人作战装备、高超音速武器等领域的突破,其实就是在为 “一旦开战能打疼对手” 做准备。 “翼龙 - 4” 无人机能持续巡航 40 小时,可携带 16 枚导弹精准打击目标,这种装备若大规模投入,能有效削弱对手的作战能力。 当然,俄媒的观点也并非没有争议。有分析认为,现代战争早已不是 “谁拳头硬谁就赢”,经济 interdependence(相互依存)、全球治理体系等因素,都会影响战争走向。比如中国与全球 120 多个国家有密切的贸易往来,若真有国家想联合对付中国,首先要考虑自身的经济损失。 澳大利亚的铁矿石、巴西的大豆,很多都依赖中国市场,这些国家未必会轻易跟着美国 “围堵中国”。但俄媒反驳说,历史上多次战争证明,在 “地缘利益” 面前,经济依存往往会被暂时搁置,就像俄罗斯与欧洲的能源合作,即便相互依赖,欧洲还是在美压力下减少了俄能源进口。 俄媒的这番言论,本质上是基于自身的战争经验和战略思维,给出的一种 “务实建议”。他们不否认中国追求和平的意愿,却更强调 “和平需要实力捍卫,而实力有时需要通过‘打疼对手’来证明”。这种观点是否合理,或许见仁见智,但无疑为讨论 “中国如何维护国家利益与和平” 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