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阴的汉奸是他!福建文人混进行政院,一张情报让日军逃出生天,比举刀的鬼子更可恨! 抗战初期有个汉奸,论名气没汪精卫大,论可恨程度却远超后者。这人就是黄濬,福建人,出身书香门第。爷爷是举人,父亲是翰林,他自己留过洋、写过书,一手文章写得漂亮,在南京行政院里当着高级秘书,天天穿件月白长衫,跟人谈诗论画,谁看都觉得是个文雅的读书人。 可没人知道,这副文人皮囊下,藏着一颗给日本人办事的心。据当时国民政府档案记载,1937年8月,蒋介石召集最高国防会议,敲定了两个关乎战局的关键计划。 一是集中兵力突袭上海的日军陆战队,二是封锁江阴要塞。这是长江最窄的河段,一旦封死,长江里的日本军舰、商船就成了“瓮中之鳖”,南京的防线也能多一道屏障。 这场会议机密到极点,全场只留黄濬一个人做记录。可散会刚回家,他就把计划原原本本传给了日本间谍。 转天一早,长江里的日本船像提前收到信号似的,连夜顺着江水往下游逃,等国军部队赶到江阴,只截住两艘无关紧要的商船,到手的“大鱼”全跑了。 更要命的是,他连蒋介石的行踪都敢卖。同年稍后,蒋介石打算悄悄去上海视察前线,路线刚定下来,黄濬父子就把消息递了出去。 结果蒋介石坐的专车(插着英国国旗,本想避嫌)刚出南京,就被日军飞机盯上,炸弹直接炸翻了车,蒋介石侥幸没受伤,随行的卫兵却死了好几个。 他传递情报的手段还特别隐蔽。下班去玄武湖散步,把写着机密的纸条塞在巧克力糖纸里,藏进湖边的树洞里;让自家司机去指定咖啡店,跟人“换帽子”。新帽子的帽檐夹层里,全是标好的防御图、兵力部署表。 直到国民政府宪兵队盯上他,策反了他家的女仆,又设局撞翻了接头的日本特务,搜出了铁证,才把黄濬父子和他们的间谍团伙(18个人,不少是军政官员)一网打尽。1937年8月26日,这伙人在南京被当众枪毙,老百姓挤在路边看,没一个人同情。 为啥说黄濬比汪精卫还可恨?不是因为他杀的人多,是他毁了国家最关键的“保命机会”,而且藏在暗处捅刀子,比明着来的敌人更让人防不住。抗战刚开始,咱们的武器、兵力都不如日本,全靠“出其不意”抢战略优势。 江阴要塞这招太关键!要是能扣住长江里所有日本船,不光能断日军补给,还能打乱他们的进攻节奏。可黄濬一张纸条,把这机会全毁了。 后来日军就是靠着那些逃走的船,源源不断往上海、南京运兵运炮弹,淞沪会战打了三个月,多少战士死在日军的炮火下?要是当初封锁成功,这些牺牲说不定能少一半。 更让人膈应的是,黄濬还特别会装。1936年他还写过一篇《奸细考》,说“中日必有一战,国人当防日本奸细”,字里行间全是“爱国”,转头自己就成了最大的奸细。 他当间谍也不是被逼的,纯粹是贪财加媚日。留日的时候就迷上了日本的生活,觉得“日本比中国强”,回国后靠着汪精卫的关系混进行政院,拿着国家给的高工资,还收日本人的金条,把同胞的命当成换钱的筹码。 有人说“他有才,可惜了”,陈寅恪后来还提过他的文章。可有才无德,比没才更危险。就像秦桧,书法写得再好,也洗不掉害死岳飞的罪;黄濬文章写得再棒,也遮不住他卖情报的脏。 他的间谍团伙把南京的防空洞位置、粮食储备点都标给日本人,南京城破前,多少老百姓躲进防空洞还被轰炸?这里面说不定就有他的“功劳”。日军是明着打过来,他是笑着把家门钥匙递给敌人,这种“软刀子”,比硬枪硬炮更戳心窝子。 更让人揪心的是,抗战时这样的内鬼不止黄濬一个。后来统计,日军在中国战场也就一百多万人,可伪军却有三四百万。这些人里,有黄濬这样的文人,有带兵的军官,还有普通百姓。 他们总觉得“卖情报、当伪军能活命发财”,可忘了日本人从来没把他们当人看。伪军被日军当炮灰,汉奸最后也大多没好下场。 黄濬拿金条的时候,没想过那些因他泄密死在战场上的士兵,家里还有老母亲等着儿子;没想过那些被轰炸的难民,说不定前一天还跟他在南京街头擦肩而过。 黄濬死了,枪毙他那天,南京老百姓扔石头、骂汉奸,没人可怜这个“神童”。他的下场证明,不管你多有才、多会装,只要当了汉奸,卖了国家,就只能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世世代代被人骂。 其实比外敌更可怕的,是内部的“蛀虫”。日军再凶,我们能拿起枪反抗;可内鬼在暗处泄密、搞破坏,能轻易毁掉千军万马的努力。 黄濬的案子过去快90年了,但教训没过期。一个国家的硬气,不是光靠武器,更靠每个人的骨气。不管你是读书人、当官的,还是普通老百姓,要是没了家国情怀,就成了没根的草,风一吹就倒向敌人那边。 参考信源:汉奸黄秋岳:因泄露蒋介石行踪 被当局处决(图) 中新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