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饭碗里的风险。外资种业渗透,咱们得攥紧“粮根子” 一提国家安全,不少人总觉得是边境上的事,要么是新闻里的国际谈判,其实真正的风险早钻进了咱们的日常生活。就是每天离不开的种子。这玩意儿看着小,却是农业的“芯片”,地里能长多少粮、餐桌上有啥菜,全靠它撑着。 早十几年前,外资种业巨头就开始往中国市场钻,走的是“先易后难”的路子。最先下手的是蔬菜、花卉这些“小品类”。比如云南的花卉基地,前些年八成以上的玫瑰、百合种子都得从国外进口;山东、河南的蔬菜大棚里,圣女果、西兰花的种子,也多是外资品牌。 这些种子一开始没引起太多注意,毕竟不是主粮,可等外资在这些领域站稳脚跟,就立刻转向了玉米、大豆这些“大命脉”。农业农村部2024年发布的数据很直观。在我国玉米种植区,曾经有近一半的地块种着美国先锋公司的“先玉335”;大豆种子的进口依赖度虽然比前些年降了,但高端品种仍有三成得靠国外。 更让人担心的是国产种业的实力。《中国种业发展报告》显示,全国近万家种企里,3/4的年营收不到1000万,44%的企业没投入过研发资金。整个行业一年的科研花费,还赶不上拜耳一家种业公司的零头,差距一下就拉开了。 说句实在话,外资种业这么渗透,真不是单纯的“做生意”,背后藏着掐咱们粮食安全脖子的心思。他们要的不只是赚点种子钱,是把14亿人的“饭碗源头”攥在手里。 最明显的坑就是“代际锁定”。农民买外资种子,种出的粮食没法留着当来年的种,明年还得再花钱买。一旦外资抬价,农民没别的选。要么咬牙掏钱,要么只能让地里荒着。 我认识山东一个种番茄的老乡,前几年进口番茄种子从50块一袋涨到200块,他一亩地光买种子就得多花3000多块,忙活半年,一半利润都给了种子商。这哪是卖种子?分明是把农民的辛苦钱往自己兜里掏。 更难破的是技术垄断。这些外资巨头手里攥着上万项种子专利,咱们想研发个新品种,很容易就踩进“专利陷阱”。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数据显示,全球种业核心专利里,外资企业占比超过70%。 有科研人员说,培育一个抗虫玉米品种,光绕开外资专利就得多花三五年,等咱们的品种研究出来,人家又推出了新一代,永远跟在后面跑,根本没法平等竞争。不少人可能会说 “水稻、小麦种子咱们自己能搞定啊”? 这话没毛病,可真不能松劲儿。玉米、大豆这些喂牲口的饲料粮,种子依赖度依旧不低,咱们每天吃的肉蛋奶,全得靠这些饲料粮托底呢。要是外资在饲料粮种子上动手脚,不光肉价会涨,说不定哪天还会出现“有钱买不到肉”的情况,这影响的可是所有人的日常。 不过咱们也不是没动作。当年花430亿美元收购先正达,现在看太值了。不光拿到了10万份种质资源,还攥住了9000多项专利,直接帮国产种业少走了十年弯路。 农业农村部推出的“种业振兴行动方案”,把45家优质国产种企抱团发展,形成“雁阵”效应,这都是破局的好路子。关键是咱们普通人得醒过来,别总觉得“进口的就是好的”,买种子时多看看国产品种,就是在帮咱们自己的种业站起来。 说到底,种子安全不是某一个部门的事,是每个中国人的事。你今天买一袋国产菜种,就是给国家粮食安全投了一票;农民选种时优先考虑本土品种,就是在拆外资埋下的“风险雷”。 美西方想靠种子掐咱们的脖子?没那么容易!咱们有10万份本土种质资源,有每年增长的76亿种业研发投入,更有“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的决心。就像先正达最新研发的抗虫大豆,马上就能商业化种植,这就是咱们突围的信号。 国家安全从不是遥远的口号,它藏在每一粒种子里,躲在每一寸农田里。只有当咱们的玉米、大豆都用上国产良种,当本土种企能跟外资巨头掰手腕,咱们的日子才能过得踏实、安心。 参考信源:全国人大代表张兆安:强化我国种子安全 中国社会科学网

